南京大学排名2024最新排名(高校相关信息汇总介绍)
发布时间:2024-11-09 09:29:34来源:未知
2023南京大学在全国大学排名中位居第11位。南京大学,有仙林、鼓楼、浦口、苏州等校区,为教育部直属、副部级、国家“211 工程”、“985 工程”、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由教育部和江苏省共建。
学校历史悠久,肇始于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1950年更名为南京大学。1952年调整出部分院系后与创办于1888年的金陵大学文、理学院等合并,仍名南京大学。校址从四牌楼迁至鼓楼金陵大学原址。2006年,教育部和江苏省签订重点共建南京大学的协议。
学校历史悠久,学科门类齐全。
拔尖计划学科名单如下:
编制、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是监测和反馈大学生就业状况和特点,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接受社会监督的重要工作。
2023年,高校陆续发布2022届就业报告,学校也于近期发布了 2022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就业率处于高位,2022 届毕业去向落实率97.84%。
⦿选调人数再创新高,中央选调突破两位数。
⦿本科生深造率创历史新高。
详情如下:
一、2022届就业
南京大学 2022 届毕业生共 9563 人。
其中男女比例1:1.06。
⦿本科毕业生 3157 人,男女比例1:0.85。
⦿硕士毕业生 5296 人。
⦿博士毕业生 1110 人。
截至 2022 年 12 月 31 日,学校 2022 届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落实率为 97.84%。
⦿其 中本科 96.77%,
⦿硕士98.45%,
⦿博士毕 97.93%。
本科生3年对比如下:
与上届相比:
⦿国内升学人数明显增加,主要是保研同学增加。
⦿留学减少,
⦿深造率创历史新高。
⦿协议/合同就业明显减少,灵活就业增加。
本科生灵活就业率高于研究生,说明读研真的对就业有用。
研究生就业如下:
二、深造情况
1、国内升学
2022 届毕业生中,有 1961 名毕业生去向为国内升学深造,比例为 20.59%。其中,本科毕业生国内升学 1684 人,硕士毕业生国内升学 277 人。
97.71%的毕业生流向“双一流”建设高校继续深造。
2、出国出境留学
2022 届毕业生中, 有 478 名毕业生选择出国(境)留学,比例为 5.02%。其中本科毕业生 381 人,毕 业研究生 97 人。
境外深造毕业生中超七成被剑桥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哈佛大学、帝 国理工学院等 QS 排名前 100 的高校录取。86.14%的毕业生留学专业与原专业相关 (包含很相关和比较相关),大部分毕业生仍在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继续深造。
3、本科生保研、考研
根据南京大学本科生院《2022推免生名单公示》推免生共计1209名同学。
三、工作情况
1、就业地点
华东地区(76.06%)为 2022 届毕业生就业主要地区,华南地区(7.96%) 和华北地区(7.09%)次之。
其中江苏省内为毕 业生就业主阵地(3243 人、48.79%),
其次为上海市(842 人、12.67%)、浙江省 (502 人、7.55%)、广东省(499 人、7.51%)和北京市(393 人、5.91%),以上 五地合计就业占比达 82.43%。
注:
⦿2021届在江苏省(3029 人、49.57%),上海市(760 人、12.44%)、广东省(491人、8.03%)、浙江省(475 人、7.77%)和北京市(366 人、5.99%)。
⦿2020 届毕业生在江苏省、上海市、广东省、浙江省和北京市就业的最多,分 别达到 2376 人(45.45%)、676 人(12.93%)、491 人(9.39%)、430 人(8.22%)和310 人(5.93%)。
⦿2019 届毕业生在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和北京市就业的最多,分别达到 2464 人(47.05%)、733 人(14.00%)、434 人(8.29%)、433 人(8.27%)和 306人(5.84%)。
毕业生流向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与“新一线”城市就业占比达 77.08%;其中本科毕业生为 69.79%、硕士毕业生为 78.82%、博士毕业生为 75.33%。
毕业生就业最集中的十大城市为南京、上海、北京、杭州、深圳、苏州、 无锡、广州、常州和盐城,合计流向规模达 4958 人,占实际就业总人数的 74.59%;其中对本校毕业生就业吸引力最高的城市为南京市(2231 人),上海市(842 人) 次之。
2、就业行业
本科生就业前三行业分别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 务业”(32.21%)、“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3.69%)和“制造业”(10.20%), 三项合计占比占比达 56.10%;
硕士毕业生就业前三行业分别为“信息传输、软件和 信息技术服务业”(32.26%)、“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16.10%)和 “金融业”(9.94%),三项合计占比达 58.30%;
博士毕业生以“教育”和“科学 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为主,两项合计占比 68.28%。
3、就业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