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业大学是985还是211,中国农业大学校园介绍

导航

大学分析 > 高考新闻 >

北京农业大学是985还是211,中国农业大学校园介绍

发布时间:2025-02-23 13:56:35来源:未知

北京农业大学是985还是211,中国农业大学校园介绍

中国农业大学是211,也是985。人们用“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来形容自己所热爱的人,坐落于首都的“双一流”高校——中国农业大学,像一位才貌兼具的智者,百年来,她以自身魅力吸引着各地有志青年前来求知求学。今天,就让小编为大家揭秘中国农大是如何让人步步沦陷的吧——

心动:始于颜值

燕山脚下有农大,百年风雨卓然而立,让人只瞥见一眼,便魂牵梦绕。至此,中国农大的影子便印刻脑中,久久不能挥去。

信步而行,缤纷校园处处皆诗意

中国农大的美是动态之美,每一季都有其独特的韵味。春日的她总带着淡淡花香,温暖而绚丽,洋溢着一片生机;夏日的她又多了一些热烈和俏皮,郁郁葱葱,树影斑驳,目光所至皆为绿色;秋季的她变得温柔且坚定,秋池渐长,秋叶深黄,醉人的秋景让人流连忘返;冬天的她则像精灵一般,换上雪花织成的衣裳,银白色的美景与蓝白调的天空遥相呼应,一时竟分不清天与地的界限。

岁月流转,生生不息。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中国农业大学的自然美景陪伴着一批批学子成长。在学子们幸福的求学路上,总带着中国农大校园花开花落的记忆。中国农大像一位老友,看着他们满怀期待步入校园,又带着憧憬逐梦远航。

古朴典雅,一砖一瓦皆是历史

今天,漫步在中国农大校园里,总能看到一处令人流连忘返的景观,这就是承载了百年时光和历史的“老校门”。一个甲子以前,它曾矗立在罗道庄,成为农业大学的标识,但历史的动荡一度抹去了老校门的痕迹,如今在匠人们精心雕琢下,老校门被成功复建,而这扇“农业之门”也成为了新生们的必经之门,穿过这扇们,学子们将迈步新征程。

那座被藤蔓环绕、充满故事感的水塔,也见证了中国农大的百年辉煌和一代代农大人的青春年少。水塔始建于1952年,是当时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早期建筑之一,曾为同学们提供生活饮水,如今已光荣退休,成为中国农大校园里一处标志性建筑。

中国农大还有很多凝聚岁月记忆的建筑,比如为纪念学校百年诞辰的大钟,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测试赛期间建起的奥运主题雕塑……这些地标建筑的背后是中国农业大学百余年风雨兼程的缩影,它们蕴含着特殊的精神意义,在潜移默化中激励着中国农大学子,让这些青年人在心底埋下强农兴农的种子。

一川烟雨一楼台,一花只为一树开。虽曾见万千美景,但中国农业大学的校园风景和文化却依然令人沉醉。也许这时,“始于颜值”的心动就已悄然发生。

着迷:陷于才华

如果说颜值是一张名片,能够反映过往的经历,那么中国农大的才华就如同暗夜中闪亮着的星,洋溢的智慧光芒让人深陷其中,令人深深着迷。四季流转,中国农大与国共进,担起“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重任,集古今之智慧,学富五车。领略了中国农大的才华,只叫人感叹“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育人,孜孜不倦培养创新人才

古之学者必有师,中国农业大学具有深厚的人才积淀。1956年,学校就有戴芳澜、俞大绂、沈其益、林传光、熊大仕、黄瑞纶、李连捷、陆近仁、周明牂、娄成后等10人入选一级教授,人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二名。

百年发展进程中,学校不忘人才队伍建设,引育并举,引进和培养了国家级领军人才及青年人才、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等各类高层次人才超过400人次。学校建立起了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有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46名北京市教学名师,5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0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和3个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

一直以来,中国农大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通专平衡、追求卓越”的培养理念。在她悉心的培育下,先后为国家输送了十多万名各级各类人才,为国家“三农”事业的发展做出来重要贡献。其中,有不少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毕业生投身农村、前往边疆、去往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他们走在农业发展这条接续奋斗的道路上,为祖国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续写着中国农大的土地情缘。

创新,放飞梦想不惧挑战

中国农大的“才华”还体现在创新能力上。学校科研实力强劲,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3个,拥有部级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9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等优质科研平台;在生物育种、健康养殖、兽医公共卫生安全、农业绿色发展、农业工程、食品制造、中国农业农村发展与全球食物安全等领域的研究居国内外领先水平。

立足优秀平台,中国农大学子尽情释放自己的创新思维,近5年,学校本科生共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竞赛奖项3965项。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学校荣获“2金1银5铜”的优异成绩,在北京赛区获7个一等奖、17个二等奖、10个三等奖,获评“优秀组织校”。在2021年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优秀创业团队评选中,荣获1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 8个三等奖,学校获评“最佳组织奖”,获奖数量实现“三连增”。

富有生命力的创新氛围,不仅激发了中国农大人的创新激情和活力,还孕育出了多位两院院士。如1984届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发政;1985届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1993届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1998届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克勤;2006届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尹飞虎……他们在不同的领域生根发芽,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发光发热,成为了中国发展进程中的“生力军”。

“十年以前,慕君之色;十年以后,爱君之才。”与中国农业大学相处的时间越长,就越能感受到她百年风雨历程中厚重的文化积淀。墨香四溢的校园总能激发起学子们的斗志,让一个个“陷于才华”的故事跃然于纸上。

沦陷:忠于品格

孔子曾说:“德才兼备,以德为首。”而最令人无法自拔的,还是中国农大质朴的品格。回顾中国农业大学的办学历史,是一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顽强拼搏的创业史。百余年来,她怀揣勤勉持重、爱国忧民的精神,谱写了一曲曲涤荡人心的时代奋进曲,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不断追求、勇于创新的进取赞歌。

授人以渔,“智”富农家

“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这是新时代给农大人出的一张必答“试卷”。为了写好这份答卷,中国农大人走出校园,将农业新知识送往田间地头,为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不懈努力。

“红色1+1”“百名博士老区行”“农博士在线”等行动每年都会定期举办,活动期间学校会组织成千上万师生积极参与,与京津冀地区的农村、驻京部队等开展座谈学习、科普宣讲、志愿服务、技术支持、文艺交流,担起助力“提高亿万农民生活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时代使命。

此外,自“农家书屋”工程实施以来,从2008年起中国农大出版社已在全国范围内为各地区农村书屋配备了100多种推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科技兴农等题材的优秀图书合计400多万册,贡献图书码洋达8000多万元。

科技小院,扎根乡村第一线

2005年,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在河北曲周县白寨村诞生,由此,中国农大师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聚焦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探索构建扎根农村、覆盖全国的“科技小院”精准扶贫模式,为农户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的科技指导和技术示范。

经过长期探索,“科技小院”模式成为联合国FAO农业技术创新与应用的典型案例,已成为全国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典范。目前,全国已陆续建立了300多个“科技小院”,覆盖了20多个省(区、市)。截至2021年10月,北京已在十个郊区建立了60余家“科技小院”,辐射带动300余个村,解决2000余人就业,实现农民技术培训2万余人次。

梨树模式,保护“耕地大熊猫”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吉林,国之粮仓,拥有珍贵的黑土地资源。为了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中国农业大学“梨树模式”从此应运而生。梨树模式就是把秸秆留在土地上给土地盖上一层“被子”,保护它不被风刮走、不被水冲走、不被其它作物侵害,让黑土层更加肥沃,从而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粮食。

梨树模式的研究与推广始于2007年,至今经历了16个年头,从建立第一块面积255亩的试验基地以来,经历了试验、示范、推广3个阶段,如今“梨树模式”已经成为中国当前保护利用黑土地的重要方法之一。2021年,梨树县全县推广“梨树模式”面积达到232万亩,基本实现适宜推广地块全覆盖。

“米袋子”更丰盈、“菜篮子”更丰盛,必须依靠现代科技。不论是“科技小院”“梨树模式”,还是攻克小麦耐热分子育种标记和基因资源匮乏瓶颈,实现国际“并跑”,或是自主开发基因编辑核心产品CRISPR/Cas12i和CRISPR/Cas12j,打破美国全球技术垄断,中国农大都努力在用她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让现代农业星火燎原。

田连阡陌、万里沃野,脚踩田垄、孜矻稼穑,中国农业大学怀揣着助力国家发展的热情,在田垄间讲述着的农业和土地的质朴故事。她坚毅的目光,奋斗的身影,积极进取的品格,让人彻底恋上了这所百年学府。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在我们的人生当中,会遇到很多人,中国农业大学就是陪伴无数学子成长的挚友之一。期待今年九月,能与你在中国农大相遇,从初见的心动开始,开启成为一名新时代“三农”人才的旅程。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