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蚕桑专科学校怎么样,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介绍
发布时间:2024-11-03 20:53:16来源:未知
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
根据苏州蚕桑专科学校校史记载,我国著名新闻工作者史量才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上海西门外高昌庙桂墅里(今上海市南市区)租赁房屋,创办了私立上海女子蚕业学堂。宣统三年(1911年)由清朝江苏巡抚衙门批准改为公立,并在吴县浒墅关镇选址筹建新校舍,准备迁校。民国元年(1912年)民国成立后,继续筹办,当年春新校舍落成,该校即按原计划由上海迁至浒墅关,由江苏省政府批准,改校名为
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是年秋开始招生。委任章孔昭为第一任校长,初期仅设养蚕科,修业期四年(预科一年,本科三年),属初级职业学校性质。民国6年秋,由侯鸿鉴接任校长,民国7年元月郑辟疆担任校长。增设短期培训性质的甲、乙两种传习科,甲种传习一年半,乙种传习一年半。民国8年增设原种制造组,并决定扩充改良蚕种生产,以增强改良蚕种的基础。
民国9年,选派毕业生郑蓉镜、费达生赴日本留学,学习蚕丝业新技术。民国12年,学校成立推广部,由胡咏絮、费达生先后担任推广部主任,专门办理推广改良蚕种和催青养蚕新技术的指导工作,同时协助毕业生进行改良蚕种的制造。民国13年,女蚕校改称江苏省高级蚕丝科职业学校。设高级养蚕科及中级养蚕科,高级养蚕科招收初中毕业生,修业三年;中级养蚕科招收小学毕业生,修业二年(自民国16年起延长为三年)。
民国16年7月,江苏省试行大学区制,女蚕校数易校名,先称第四中山大学苏州女子蚕业学校,旋改名江苏大学女子蚕业学校及中央大学区立女子蚕业学校。至民国18年秋,大学区制取消,仍用江苏省高级蚕丝科职业学校原校名。
民国19年,增设高级制丝科,第一届学制二年,第二届起改为三年制,同时中级养蚕科改为二年制蚕丝科,是年蚕业推广部扩大为蚕丝推广部,养蚕、制丝推广同时进行。民国24年8月,女蚕校特设制丝专修科;同年12月,制丝专修科改立为江苏省立制丝专科学校,民国26年,更改校名为江苏省立蚕丝专科学校,郑辟疆任江苏省高级蚕丝科职业学校(女蚕校)与江苏省立蚕丝专科学校两所学校的校长。
抗日战争开始,女蚕校学生暂时遣散。民国27年,学校在上海设办事处,召集学生复课。民国28年,校本部内迁至四川乐山复校,大专、中专并存。抗日战争胜利后,民国35年,在四川的中专部分移交南充农校继续教学,直至毕业。两校迁回浒墅关原址复校,设备合用,经费独立。1949年4月,苏南全境解放,学校以培养科技人才为专一任务,取消了原设置的推广部。1950年3月,原江苏省高级蚕丝科职业学校和江苏省立蚕丝专科学校合并为华东区公立蚕丝专科学校。
1951年改称苏南蚕丝专科学校,设专科与技术科两部,技术科又分制丝、养蚕两科,男女兼收,学制三年。1952~1953年,苏州农校、宜兴农校的蚕桑科并入浒墅关蚕丝专科学校中专部养蚕科,继而又有镇江蚕桑学校也并入(在并入之前,淮阴农校蚕桑科、丹阳县正则女子职业学校蚕桑科、吴县木渎农蚕校的养蚕科先并入镇江女子职业学校,并入后改名镇江蚕桑学校)。
1953年秋,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专科部分的养蚕专业、制丝专业先后调整并入浙江农学院蚕桑系。学校更名为江苏省浒墅关蚕丝学校,只办中专,设蚕桑、制丝两科,1954年增设丝织科。1954年下半年,杭州工业学校、南通工业学校的制丝科并入浒墅关蚕丝学校制丝科。1956年下半年起,学校在领导体制上分为江苏省浒墅关蚕桑学校和江苏省丝绸工业学校(即现今苏州丝绸工学院前身),两校均系中专性质,学制各为三年。
同年,蚕桑学校受农业部委托,举办全国蚕桑训练班,并招收朝鲜留学生。1958年8月,学校恢复大专,保留中专,改校名为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62年6月,因国家暂时困难,江苏省农林厅决定撤销学校的中专部分,集中力量办好大专。当时,中专在校班级三年级3个班130人,二年级3个班153人,一年级未招生,除有部分学生动员参军外,全部回家,毕业班也未分配工作。
1963年,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需要大批蚕桑科技人才,学校通知1962年动员回家的中专生,毕业和未毕业的凡愿去新疆者,即来校报到,支援新疆蚕桑事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全校共培养中专毕业生1458名,成立之后至1962年撤销中专部分为止,培养中专毕业生1646名,前后合计共培养中专毕业生3104名。学校虽几易校名,而外界对学校的中专部分仍习惯称之为女蚕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