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初中生学什么语文好(安阳那个中学好!)

导航

培训新闻 > 行业资讯 >

安阳初中生学什么语文好(安阳那个中学好!)

发布时间:2024-12-31 10:42:41来源:未知

安阳初中生学什么语文好(安阳那个中学好!)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安阳初中生学什么语文好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安阳那个中学好!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初中课外文言文练习推荐
  2. 2020年安阳县特岗小学语文面试考几年级
  3. 河南安阳高中语文现行教材版本是语文出版社还是人教版
  4. 安阳那个中学好!

初中课外文言文练习推荐

文言文专项训练

〈一〉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解释加点词语食〔〕长〔〕然〔〕皆〔〕

故〔〕遂〔〕子〔〕走〔〕

2。翻译句子〈1〉天帝使我长百兽

〈2〉子以我为不信

〈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⑷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3。一词多义

〈1〉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2〉故遂与之行()

〈3〉兽见之皆走()〈4〉辍耕之垄上()

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这个故事启示我们:———————————————————————————————————————

5。从中概括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6。请写出与这个故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成语或四字词语:———————————

———————————

〈二〉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②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吐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①菱:即菱角。②仕:做官。]

1。解释加点词语啖〔〕并〔〕

或〔〕欲〔〕

2。翻译句子⑴北人生而不识菱者

⑵其人自护其短

⑶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

⑷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3。请为上文概括中心:—————————————————————————————————————

————————————————————————————————————————————————————

〈三〉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子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亡一羊()②既反()③奚亡之()

2.解释下面的"之"字。

①杨子之邻人亡羊()②又请杨子之子追之()

③何追者之众()④亡之矣()

⑤奚亡之()⑥吾不知所之()

3.①找出本文中的一个通假字。()通(),意思是()。

②找出本文中的一个倒装句。(),正常语序应为〔〕

4.补出省略的成分。

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

5。翻译。(2分)

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

译文:

6.本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答:——————————————————————————————————————————————————。

〈四〉自相矛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誉之曰()②以子之矛()③或曰()

④何如()⑤夫不可……()⑥同世而立()

2.判断下了说法的正误。

①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这是一个判断句。【】

②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之"起了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③于物无不陷也。→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句。【】

④"物莫能陷也"和"陷子之盾"中的"陷"字,均解释为"刺,刺穿"。【】

3。从中概括出这则寓言的寓意:——————————————————————————————————————————————————————————————————————————————。

〈五〉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③;虽有槁暴④,不复挺⑤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⑥,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注】①木直中绳:木材笔直,合乎墨线。②輮:烤。③其曲中规:木材的弯度合乎圆的标准。④虽有槁暴:槁暴,太阳晒。⑤挺:挺直。⑥日参省乎己:每天检查反省自己。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学不可以已()②取之于蓝()③水为之()

④虽有槁暴()⑤輮使之然()⑥故木受……()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①找出本文中的一个通假字:()通()意思是()。

〈六〉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竟跃。实是欲界之仙都①。自康乐②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注释:①欲界:佛教所谓的三界之一,这里实指人间。②康乐:谢灵运,袭康乐公,世称谢康乐。③与:参与,即置身其中。奇:山水的奇妙。

(1)下面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古今共谈(一起谈论) B.夕阳欲颓(正要落山)

C.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D.晓雾将歇(将要散尽)

(2)本文虽未提到所描绘的究竟是何处之景,但我们仍可从文中景色的清丽明净看出作者所描绘的是的山水之美。作者在写景时,先写,后写,以衬;从时间上看,既有之景,又有之景,层次极为分明。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中的"乱鸣"所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乱鸣"在整个场景描写中有何作用?

(4)作者对所见之景的直接评价为""换为四字短语应是

(5)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有四个字与本文中"沉鳞竟跃"所用修辞方法相同,所描绘的景观相似,那就是

〈七〉床头捉刀人

魏武①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②,不足雄远国,使崔季圭代,帝自捉③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魏武:曹操。②形陋:指形不高大,貌不威严。③捉:握。

(1)下面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魏武将见匈怒使使崔季硅代

B.既毕,令间谍问群响毕绝

C.魏武将见匈奴使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D.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翻译下面句子。

不足雄远国翻译:

(3)曹操为什么不亲自召见匈奴使者?

(4)匈奴使为什么被杀?

(5)这个小故事中,作者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的曹操?

〈八〉石崇与王恺争豪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①。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②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以为疾已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③。"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④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⑤,甚众。恺惆然⑥自失。(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舆服:车辆、冠冕和服装。②铁如意:搔背痒的工具,一端做成灵芝形或云叶形,供观赏。③卿:此处为对对方的称谓。④条干:枝条树干。⑤如恺许比:同王恺那棵珊瑚树差不多相等的。⑥惘然:失意的样子。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

(1)并穷()绮丽,以饰舆服()

(2)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

(3)世罕其比()

2。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通过一略一详两件事来写石崇与王恺争豪,请各用三个字概括。

答:①②

(2)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王恺的珊瑚"世罕其比"?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王恺在珊瑚被击碎后,为何声色甚厉?

(4)联系后文,我们从石崇击碎珊瑚的举动中,可以看到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5)文章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

〈九〉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①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②。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注:①漫浪:随随便便②急:要紧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可以有得②其义自见

③自晓其义

2。读书要分哪两步进行?怎样才算达到了要求呢?(请用文章原句回答)

3。作者在"三到"中,强调了的重要,这是因为。(用原文短句正面回答)

4。作者在这段话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不超过15个字)

〈十〉师旷问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选自刘向《说苑》)

注释:①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古眼盲者多习乐。③昧行:摸黑走路。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问于师旷②安敢戏君乎

③如日出之阳④孰与昧行乎

(2)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

(3)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

(4)师旷的劝说效果如何?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

(5)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十一)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②,感泣辞母,去之南都③,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④以水沃面。往往粥⑤不继,日昃⑥始食。遂大通"六经⑦之旨,慨然⑧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①适:女子出嫁。②世家:家世。③南都:今河南商丘。④辄zhe:总是;就。⑤粥:稠粥。⑥昃ze:日偏西。⑦六经:儒家的六部经典著作。⑧慨然:慷慨的样子。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和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名之者谁 B.环而攻之而不胜 C.后天下之乐而乐 D.食之不能尽其材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范仲淹二岁而孤()②去之南都()

(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译: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短文的主要内容。

答:

(十二)

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猫。狸猫,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狸猫无所食,饥而嗷。束氏日市肉啖①之。狸猫生于若孙②,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唪,唪则得肉食。南郭有士病鼠,急从束氏假狸猫以去。狸猫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鬃,意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狸猫怖甚,对之大唪。久之,鼠度其无他技,啮其足,狸猫奋挪而出③。

注:①啖:吃。②若:及,至于。③奋掷而出:用力纵身逃出。

(1)选出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A.以啖肉故(缘故) B.急从束氏假狸猫以去(借)

C.意为异物也(意思) D.鼠度其无他技(估计)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A.束氏日市肉啖之 B.咸无所好

C.乃钻火烛之 D.南郭有士病鼠

E但饥辄唪 F久之,鼠度其无他技

(3)狸猫失去捕鼠本领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

(4)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

(十三)

动筒(1)尝于国学(2)中看博士论难(3)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动筒因问曰:“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4)?几人未着冠?”博士曰:“经传无文。”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5)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筒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博士无以对。

注释:①动筒:人名。②国学:京师官学的通称。③论难: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辩论。④着冠:成年。⑤岂合:怎么能。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尝于国学中看博士论难:②达者七十二人:

③经传无文:④博士无以对: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据何文,以知之?(2)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3、动筒的说法为什么引人大笑?

答:

4.请举动筒或博士(任选)角度,谈谈给你的启示。

答:

(十四)

吴起为魏将而攻中山①,军人有病疽②者,吴起跪而自吮其脓,伤者之母泣。人问曰:"将军于若子如是,尚何为而泣?"对曰:"吴起吮其父之创③而父死,今是予又将死也,吾是以泣。"

注释①中山:国名。②疽:毒疮。③创:伤,伤口。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①吴起为魏将而攻中山

②将军于若子如是

③今是予又将死也,吾是以泣

2.用现代汉语翻译"将军于若子如是,尚何为而泣?"一句。

3."伤者之母"为什么要"泣"?

4.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吴起是怎样的一个人?

(十五)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①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②映长明灯③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

安阳韩性⑤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⑥。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⑦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①蹊(xi):践踏。②策;通"册"。③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④恬:心神安适。⑤韩性:绍兴人,大学者。⑥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⑦被:披。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听已辄默记(完毕) B.冕因去,依僧寺以居(离开)

C.安阳韩性闻而异之(不同) D.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躲藏)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依僧寺以居以君之力 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C.暮归,忘其牛其真无马耶 D.录为弟子无人耶?使子为使

3.下列句子中括号内的文字是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A.(王冕)窃人学舍听诸生诵书 B.已而(王冕)复如初

C.(韩性)学遂为通儒 D.(王冕)即迎母人越城就养

4.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或牵牛来责蹊田。--有时候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践踏了他们的田地。

B.曷不听其所为?--怎么不听听他这样做的想法呢?

C.门人事冕如事性。--他门下的人侍奉王冕像侍奉韩性一样。

D.自被古冠服随车后。--自己穿戴着古式的衣服、帽子跟随在车子后面。

5.翻译句子。

A.窃入学舍听诸生读书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B.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这两段文章看,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十六)嗟来之食

齐大饥,黔敖①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履②,贸贸然③来。黔敖左奉④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⑤焉。终不食而死。曾子⑥闻之,曰:"微与⑦!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礼记•檀弓下》注①黔敖:春秋时齐国一富翁。②蒙袂辑履:用衣袖蒙着脸,拖着疲惫不稳的脚步。③贸贸然:眼不明亮的样子(陈浩:垂头丧气之貌)。④奉:捧。⑤从而谢:黔敖追上去表示道歉。⑥曾子:孔子学生,名参,字子舆,春秋末鲁国人。⑦微与:小事情啊。微,细小。与,句末语气助词。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⑴黔敖为食于路⑵以待饿者而食之

⑶嗟,来食⑷予唯不食嗟来之食

⑸以至于斯也⑹可去⑺其谢也

2。翻译下列句子

⑴嗟,来食

⑵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⑶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3。这个故事在哪篇文章中被作为论据使用?用来证明什么?

4。你对曾子的话如何理解?

(十七)取义成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①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乡:通"向"。

(十八)九方皋相马《列子•说符》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①"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辙②。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千里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缨薪菜③者,曰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日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④。"使人往取之,⑤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注)①形容筋骨:形,指形体;容,指状貌。形容筋骨是名词性并列短语作动词"相"的状语。②绝尘弭辙:形容天下之马(千里马)跑得既快,还不扬起尘土,不留下车轮的痕迹。弭,消除。③担缮薪菜:扛东西打柴草。绳索;担缮,指用绳索背负东西。菜,通"采",薪菜,即打柴草。④牝而黄:黄色母马。牝,雌性的鸟兽。⑤牡而骊,纯黑色的雄马。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A子之年长矣。子:年:

B伯乐对曰。对:

C三日而反。反:

D穆公不说。说:

E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尚:弗:

F伯乐喟然太息。喟然:太息:

G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遗:

H马至,果天下之马也。至:果:

2.说明下列句子中的"之"的用法。

A臣之子皆下才也〔〕

B穆公见之〔〕

C已得之矣〔〕

D召伯乐而谓之曰〔〕

E又何马之能知也〔〕

3.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

A臣有所与共担缨薪菜者,曰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

B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4.给本文分层并归纳层意。

5.九方皋相马的特点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十九)《论语》二则

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子欲居九夷⑧。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注]①愤:心求通而未得的意思。②启:开其意;开通他的思想。③悱:口欲言而未能的样子。④发:达其辞;使他表达出来。⑤隅:角。⑥反:还以相证的意思;反复类推。⑦复:再告。⑧九夷:东方少数民族。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A以〔〕B则〔〕C欲〔〕 D或〔〕

E之〔〕〔〕〔〕

2.第一则中含有两个成语,一个是"不愤不启",一个是""。

3.第二则中哪句话在语文课本中被谁在什么文章中引用过?

4。翻译下列句子

A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B或曰:"陋,如之何?"

C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5.说说第一则的大意。

(二十)《诫子书》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①,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②。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③,险躁④则不能治性⑤。年与时驰,意与日去⑥,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⑦,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①淡泊:性情恬淡不慕名利。②致远:高瞻远瞩。③淫慢则不能励精:过度享乐和怠惰就不能振奋精神。④险躁:邪恶暴躁。⑤治性:陶冶性情。⑥意与日去:.意志同时间一起消磨。⑦接世:与社会连接。⑧行:操行。⑨接世:合于世用,为社会所用。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A无以明志 B年与时驰

C意与日去 D遂成枯落

2.和“夫君子之行”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辍耕之垄上B、宋何罪之有

C、水陆草木之花D、愿借子杀之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非淡泊无以明志B、卒中往往语

C、奉命于危难之间D、静以修身

4.有两个成语,一个是"",一个是""。

5.翻译下列句子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6。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的?

参考答案见下面的链接:

http://zhwl.cnpkm.com/ArticleDetail.aspx?DetailID=397129

2020年安阳县特岗小学语文面试考几年级

六年级。

面试是通过书面、面谈或线上交流(视频、电话)的形式来考察一个人的工作能力与综合素质,通过面试可以初步判断应聘者是否可以融入自己的团队。是一种经过组织者精心策划的招聘活动。在特定场景下,以面试官对应聘者的交谈与观察为主要手段,由表及里测评应聘者的知识、能力、经验和综合素质等有关素质的考试活动。

面试是公司挑选职工的一种重要方法。

面试给公司和应聘者提供了进行双向交流的机会,能使公司和应聘者之间相互了解,从而双方都可更准确做出聘用与否、受聘与否的决定。

河南安阳高中语文现行教材版本是语文出版社还是人教版

(先说一下!我们2011届是新课改第一年,全部启用新教材。语文用的是语文版,记得因为第一年用,而且全河南只有豫北在用,老师们也觉得教材不好,而且高考是全国统考,其他地市用的是人教,所以学校就顶着安阳市教研室的压力自己印了人教版的语文书。但到下一届,学校就顶不住了,全部用的是语文版。至于苏教版,从来没听过,去餐厅吃饭,看到低年级的人拿的也是语文版的语文书)

语文:语文版;英语:北师大版;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人教版;

安阳那个中学好!

初中还是高中呢?初中的话,五中吧。高中就是一中,是安阳考清华北大最多的中学。不过我劝你还是往新乡或者郑州考吧,对于你来说。那比较有前途!!!

安阳五中是安阳最好的学校,他在安阳市教师一流,教学环境一流,学生也是一流。在那么好的环境下上课很舒服。

教学环境一流,学生也是一流。赞成!!!!!

教师一流?未必!

难道.五中以外的教师都是二流的,学生也是二流的不见的他校学生不成材。

好苗长成大树,这道理谁都明白。

安阳五中是百年老校,原名昼锦学堂,老址在韩王庙前,据说一中以前和五中是一个学校。

我也是五中毕业的,听说现在建设得很好了。

安阳一中(NO.1 HighSchool of Anyang City)安阳第一中学创建于1946年太行革命老区,原名“漳滨中学”,是一所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学校。1959年和1981年两次被确定为河南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2004年又以优异成绩被评为河南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该校自被命名为首批河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以来,继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锐意改革,在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学校管理水平提高、办学条件改善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学校管理水平高,教学设施先进,办学条件一流,全体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发展,继续保持在全省的领先地位。

安阳市第五中学1020年,学校的前身——昼锦堂,作为全国四大名园之一,书香缭绕,吸引了欧阳修、司马光等大批文人墨客慕名而来;1702年,昼锦堂更名为昼锦书院,从此,朗朗的读书声中走出了许多举人进士;1900年,又更名为昼锦学堂,成为河南省最早的中学教育机构所在地。大革命时期,莘莘学子澎湃着教育救国的激情,学校师生表现出了强烈的革命愿望。1926年徐向前、王若飞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学校进行革命活动,二十余人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

安阳市第五中学1931年,学校就以优异的教育教学成绩荣获河南省“文武双状元”的美称。后来学校几易其名,于1958年更名为安阳市第五中学。一百多年的风雨历程,学校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真可谓“桃李满天下,学子遍天涯”。改革开放以来,安阳市第五中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1998年在安阳市率先进行体制改革,实行公办民助。2001年学校整体搬迁至开发区,新五中占地180亩(含分校占地40亩),在职教师223人,平均年龄34岁,专任教师已全部取得本科学历,其中特级教师5人,中、高级教师146人,市级名师6人、市管专家2人,66名教师已荣获国家、省、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称号;现有56个教学班,3500余名学生。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