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发布时间:2024-12-27 08:39:48来源:中职中专
成都职业学校阐述的“双师型”教师,是在职业教育这一特定背景下定义的,是指职业教育领域的“双师型”教师。我国职业教育在实践中长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为了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使教师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双师型”教师的提法应运而生。“双师型”教师作为职业院校最具特色的师资队伍,对其内涵的界定一直是职业教育界探讨最多,争议最多的话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双师型”教师含义的认识和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双证书”说,即“双师型”教师要有两证,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和其他职业资格证书。这种说法比较片面,简单的把“双证”等同于“双师”,并不能真正代表“双师型”教师的本质特征。但是双证说在“双师型”教师评定中广泛应用,是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二是“双职称”说,即“双师型”教师指具有两个中级技术职称的教师。“双职称”与“双证书”说相比,侧重点不同,更加强调“双师型”教师的能力要求。三是“双能力”说,即“双师型”教师要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种能力素质。四是“双素质”说,即“双师型”教师既要有教师这一群体的职业素养,又要具备某一专业、行业领域的职业素养。五是“双层次”说,即“双师型”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肩负着育人的职责,担负着学生思想品格的塑造。就是说“双师型”教师首先是能力之师,经师(经典专业知识)+技师(精湛专业技术),而且还是素质之师,即人师(价值引导)+事师(职业指导)。六是“特定说”,该界定没有对“双师型”教师概念给出具体的操作定义,只是指出“双师型”的提法只有在特定的情况下才有意义,这一特定的情况就是当前职业院校重理论、轻实践的背景。如果脱离上述背景探讨“双师型”教师,就是空中楼阁,无本之源了。
以上观点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双师型”教师的特征,但“双师型”教师既不是简单的双证教师,也不是双职称教师,证书或职称只表明具备某种职业的资格或能力水平。“双师型”教师从个体角度出发,是指在教学工作中能够把专业理论和生产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师。“双师型”教师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术技能,熟练掌握技术规范;“双师型”教师还应具有较高的综合职业能力,是专业教学的行家里手,也是生产劳动的精英人才,能够将知识、技能相互渗透和融合。“双师型”教师是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经验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对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双师型”教师的素质结构
1.基本能力和素质。作为“双师型”教师,最基本的要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即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心理;崇高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的立教之本,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学习态度离不开教师价值观、世界观的引导;“双师型”教师还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热爱职业教育事业,有敬业精神。
2.专业知识结构。“双师型”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专业知识是指“双师型”教师需要具备本专业的基本专业理论和技能,了解本专业所从事的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特长知识,并且对专业前沿知识、新技术、新思想和发展趋势有所了解。不能将专业知识局限于书本知识,要及时学习专业的最新成果。除了具备丰富的社会文化知识外,“双师型”教师还应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在教学行为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地进行教育活动。
3.能力结构。“双师型”教师需具备专业操作技能、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能说还要会做,“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就是能够从事生产岗位的实践操作,具备专业岗位所必需的实用性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技术应用能力。孟子曰:“教亦有术矣。”教育教学能力则体现了“双师型”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教师掌握育人方法,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有效地组织教学工作,使教学方式生动活泼。“双师型”教师还要具有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及时了解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目前在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等方面的发展趋势,并能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将新工艺、新技术用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双师型”教师培养
#p#分页标题#e#
本文所指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既包括个体“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培训,也包括“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群体建设。也就是说,“双师型”不仅用来界定教师个体,而且用来界定某一类型的职教教师群体。培养个体“双师型”教师通常有三个渠道:一是依托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这类院校是培养职教教师,尤其是培养“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的核心基地。二是依托部分理工类高校和综合类高校,全国仅有的 8 所职业技术师范类院校难以满足职业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诉求,专业理论素养良好的大学毕业生也是职业院校教师的重要来源,他们拥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素养,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对提高职业院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起着重要地促进作用。三是来自于职业院校本身的优秀毕业生,这类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和技能表现非常突出,获得留校任教的机会较大。构建群体“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也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安排“双师型”教师定期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使教师的专业技术与生产实践相一致,及时了解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目前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另一方面注重开展形式各样的校本培训和校外培训。校本培训是有针对性的培训,能为教师提供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为“双师型”教师成长创造条件。校外培训主要指在职教师参加省级、国家级培训,如校长培训班,国培班,重培班等,在专门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系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本专业的前沿信息和技术,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无论是兼职教师、专任教师,还是实训教师,职教教师都应培养自身的双师素质;无论是专业理论课教师还是实习指导课教师,都应该努力成为“能说会做”的“双师型”教师。
制度与“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能否融入职业教育,关键在于对职业院校文化的认同。制度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职业院校各项规章制度中,人事制度、培训制度、晋升制度以及评价考核制度能否充分体现“双师型”教师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是影响“双师型”教师文化认同的主要因素。教师的劳动报酬、职业发展、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都依赖于制度的保障。有健全的制度作后盾,“双师型”教师才能积极主动地施展自己的才华,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健全的激励机制有利于稳定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设计出更加合理的分配激励机制和用人机制,才能更有效地满足“双师型”教师的需求。“双师型”教师来源多样,素质水平良莠不齐,在复杂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要构建和谐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就要通过制度建设,搭建公平、规范的教师发展平台,实现竞争有序化,促进教师间、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制度可依,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制度建设方可张弛自如,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