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学城市学院招生代码
发布时间:2024-12-28 01:07:44来源:中职中专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浙大学城市学院招生代码的一些知识点,和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学校代码多少专业代码多少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浙江工业大学代码是多少
这所院校的代码为10337。学校始建于1953年,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10年创立的浙江中等工业学堂,先后经历了杭州化工学校、浙江化工专科学校、浙江化工学院、浙江工学院和浙江工业大学等发展阶段。1994年、1999年和2001年,浙江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杭州船舶工业学校和浙江建材工业学校陆续并入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6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签订共建协议,学校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2013年5月,学校成为国家“2011计划”首批认定的14家协同创新中心牵头高校之一。
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教育部为高校编排的代码有5位(此代码全国通用),此代码一般作填报高考和考研志愿用,同一所高校在不同省份代码也不一样。
学院介绍
浙江工业大学,简称浙工大,主校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教育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的浙江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国家“2011计划”首批牵头高校,入选“111计划”、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孔子学院奖学金接收院校、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为亚洲规划院校联盟(APSA)、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
截至2022年2月,设有朝晖、屏峰、莫干山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3365亩。
院系专业
截至2022年2月,学校设有26个二级学院和1个部,另有独立学院1个,开设本科招生专业66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2月,学校有教职工3125人,其中专任教师2277人,正高级职称教师487人,副高级职称教师97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605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双聘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10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9人,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浙江省特级专家9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2人、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42人。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2月,学校有9个博士后流动站;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9个,一级学科未覆盖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9个,一级学科未覆盖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5个;具有19种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具有硕士研究生免试推荐权和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招生权。拥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浙江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3个、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3个、11个省一流学科(A类)和7个省一流学科(B类)。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工业催化。
省级重点一级学科(7个):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生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药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省重点学科(22个):化学、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信息与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中药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管理科学与工程、结构工程、新闻传播学、桥梁与隧道工程、设计艺术学、食品科学、应用数学、刑法学、光学、教育技术学、化学生物学、教育经济与管理、农药学、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化学工程与技术、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药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9个):工商管理硕士、电子信息硕士、机械硕士、材料与化工硕士、资源与环境硕士、能源动力硕士、土木水利硕士、生物与医药硕士、工程管理硕士、农业硕士、药学硕士、教育硕士、艺术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公共管理硕士、法律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应用心理硕士、会计硕士。
教学建设
国家级特色专业:制药工程、生物工程、应用化学、汉语言文学、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
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16个):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制药工程、环境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安全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生物工程、软件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
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机械工程。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可再生资源利用与加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适应地方制造业的机械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数字媒体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职业教育师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级精品课程:生物工程设备、基础化学实验、工程经济、现代控制理论、标志设计、国际贸易实务、微生物学、中国古代文学史、自动控制原理。
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益智游戏的思维启迪、走进口腔的数字化技术。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化工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实践中心、嵌入式系统实验教学中心、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艺术设计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实验教学中心等。
省优势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化学、汉语言文学、生物工程、环境工程、应用物理学、工业设计、自动化、软件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土木工程、制药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省级精品课程:基础化学实验、数据结构、信号与系统、线性代数、大学军事课、电路原理、化学工艺学、工程材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计算机网络基础、形态设计、大学英语、有机化学、大学物理、理论力学、计算机控制技术、管理学、机械原理、C++程序设计、模拟电子技术、环境保护概论、高等数学、机械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生物工程设备、电工学、现代控制理论、工程经济、标志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无机及分析化学、基因工程技术、材料力学、中国古代文学史、自动控制原理、化工原理、体育、生物化学、工程图学、计算机组成原理、大学物理实验、数字电路与数字逻辑、应用投资学、国际贸易实务
浙江省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软件工程(中外合作)。
浙江省优势专业(17个):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机械工程、应用化学、生物工程、应用物理学、汉语言文学、工业设计。
历史沿革
1953年7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据根据政务院“必须对中等技术教育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整顿和发展”的指示精神,发文将浙江省温州工业学校、浙江省杭州工业学校化工科、江苏省苏州高级工业技术学校化工科合并,并选址杭州市建校,校名为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杭州化学工业学校。校园占地235亩,设无机物工艺、分析化学、化学工厂机械装备等3个专业。三校合并后,有学生835名,19个班级(其中6个在温州)。浙江省温州工业学校改名为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杭州化学工业学校温州分校。
合作交流
截至2021年2月,对外交流活动日趋活跃,已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比利时、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韩国、瑞典、芬兰、奥地利、爱沙尼亚、马来西亚、泰国、加纳等国家的70余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协作关系,在学生联合培养、教师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中外合作办学、引进海外智力、来华留学生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学校具备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孔子学院奖学金、浙江省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资格,共有来自80余个国家、地区的留学生,学习汉语言、中国文化及本科、硕士、博士专业课程。
科研平台
截至2021年2月,学校建有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牵头建设)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11个、浙江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12个(包括参建)、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浙江省工程实验室2个。
截至2021年2月,浙江工业大学共建有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4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5个。
国家“111计划”:激光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引智基地、绿色制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端激光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环境生物技术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机械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化工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中国轻工业重点实验室(首批):中国轻工业绿色塑料助剂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国家化学原料药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特种装备制造与先进加工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绿色化学合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绿色化学制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能源材料及应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特种装备制造与先进加工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绿色制药技术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过程装备及其再制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生物转化与生物净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省部(教育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工业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浙江省重点实验室(12):浙江省绿色农药清洁生产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工程结构与防灾减灾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信号处理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可视媒体智能处理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塑料改性与加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嵌入式系统联合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制药工程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绿色化学合成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生物燃料利用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通信网技术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特种装备制造与先进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省量子精密测量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科技服务平台(1):浙江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
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特种装备制造与先进加工浙江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浙江省工程实验室(2):绿色制药浙江省工程实验室、手性生物制造浙江省工程实验室。
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3):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中国语言文学。
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土木工程防灾减灾。
馆藏资源
截至2021年2月,浙江工业大学图书馆共有馆藏图书已达1028万余册,中外期刊37174种。其中印刷型图书231.4万册,电子图书163.7万册,印刷型期刊合订本20.2万册,电子型期刊合订本87.2万册,硕、博士论文322.4万册。主要收藏中、英、德、法、日、俄等文种的专业文献,文献覆盖文、理、工、法、农、经济、管理、医药、教育等学科门类,尤其以化学工程、机电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经贸管理等类文献最为丰富。被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授予“浙江省高校图书馆2013—2014年度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学校代码多少专业代码多少
我是河北的知道河北的希望对你有用
这是一个本三学校国家承认文凭
学校代码1330
01土木工程
02土木工程(道路与交通工程)【色盲。色弱者限报】
03交通工程【色盲。色弱者限报】
04材料科学与工程【色盲。色弱者限报】
05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单色不能识别者限报】
06自动化【单色不能识别者限报】
07电子信息工程【单色不能识别者限报】
08工程管理(市场营销)
09工商管理(财务管理)
【以上专业招收英语语种考生】
温州大学招生代码
温州大学学校代码是:10351
拓展知识:
温州大学是浙南闽北赣东区域唯一的综合性大学、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改革开放先行区的温州市。学校由温州师范学院和原温州大学于2004年合并组建而成,已有90年办学历史,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谷超豪院士曾任校长。
温州大学现已形成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国际合作教育等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格局。学科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十一大门类,设有20个专业学院和荣誉学院——苏步青学院。先后孕育3所本科院校,2011年与美国肯恩大学合作举办温州肯恩大学,2016年温州大学城市学院转设为温州商学院,2021年温州大学瓯江学院转设为温州理工学院。
学校现有茶山和学院路2个校区,全日制在校生22981人,学校产权占地面积1973.43亩、校舍面积105.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9.61亿元,馆藏纸质图书278.6万册、电子图书189.49万册,中外文电子期刊和资料数据库97个。
温州商学院招生代码
温州商学院招生代码是13637。
学校简介:
温州商学院简称温商院,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是浙江省第一所由独立学院成功转设的全日制民办普通本科高校,是浙南闽北赣东唯一一所商科类本科院校,学校下设金融贸易学院、国际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共有21个本科专业和10个专科专业。
学校肇始于1999年创办的温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学院,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在两个学院基础上组建独立学院——温州大学城市学院,2016年教育部发文正式批准温州大学城市学院转设为温州商学院。
师资力量:
学校有专、兼职教职工1103人,其中自有专任教师509人,外聘教师(含返聘、兼职)260人,折合后专任教师639人,专任教师中有浙江省“万人计划”专家1人,浙江省“151”人才、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及温州市重大工程人才等各类高层次人才22人。
以上数据出自温州商学院官网。
温州商学院重点专业:
英语:
该专业培养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熟练的英语语言技能、厚实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和其他相关专业知识,能熟练运用英语和本族语从事外事、翻译、教育、管理、研究等各种工作的英语专业人才,可从事英语翻译、国际商贸、英语教学等相关岗位。
广告学:
该专业培养能够在媒介广告部门、广告公司、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文化创意产业部门及其他相关机构,从事广告及传播运营、创意、市场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该专业毕业生应该具备广告与营销传播的理论知识,有广阔的视野,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与专业技能。
传播学:
该专业培养能够在各类传媒、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公共传播机构从事跨国际、跨文化、跨专业领域公共关系协调和公共信息传播的专业人才,主要课程有《传播学理论》、《现代汉语词汇学》、《传播学》等。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