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重庆财经学院怎么样、好不好
发布时间:2025-01-02 03:41:32来源:
探索重庆财经学院的多元面貌
重庆财经学院概况探秘
重庆财经学院,源自于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的转型升级,自2001年起开始其教育之旅。在时间的流转中,它于2003年经由教育部批准,正式成为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随后,在2011年,它被增列为学士学位的授权单位,进一步在2016年成为重庆市第二批整体向应用型转变的试点高校。到了2024年,经过教育部的批准,它成功转设为独立设置的非营利性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育理念与办学愿景
学院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它秉持“成为产教融合的先锋,建设新型财经名校”的宏伟愿景,遵循“夯实基础、以人为本,融合产教、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学院以“明德、健体、博学、笃行”为校训,致力于发展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和鲜明产教融合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财经大学。
重庆财经学院的办学层次详解
在关于学院的层次方面,它并非985或211工程高校,也未进入双一流高校的行列。它的主管单位为重庆市教委。学院始建于2001年,拥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就目前的学位授权来看,一级和二级的博士点与硕士点数量均为零。学院的类型定为财经类,位于重庆市,属于普通本科的办学层次。
学院的教学特色与亮点
在近20年的办学过程中,学院已经形成了两大鲜明的教学特色。首先是新财经的集聚发展,学院在传统优势学科领域如金融科技、智能会计审计、现代物流等方面进行重点打造与升级。也在新工科领域积极构建产教融合的软件服务外包和人工智能等专业群。其次是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积极探索校企共建的新机制,形成“五维递进”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以培养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院的组织架构与管理
学院的组织架构清晰,各司其职,以确保学院的日常运作和教学的顺利进行。从学院的管理层到各个教学部门,都为学院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重庆财经学院在不断地发展与进步中,以其独特的教学特色和办学理念,为广大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无论是从学院的办学历史、教学特色还是组织架构来看,它都是一所值得考虑和选择的优秀学府。学校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现设有党政办公室(档案馆)、党群工作部、党委宣传部、组织人事部(教师发展中心、评估办公室)、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学生处、团委、保卫处)、科研处(发展规划处)、招生就业处(校友办公室)、财务处、国际合作交流处、信息化办公室(智慧校园办公室)、继续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发展中心、培训中心)、产教融合处、图书馆、后勤保障中心等15个职能部门和会计学院、金融学院、财富管理学院、物流工程学院、软件学院(数字经济学院)、经济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新媒体艺术学院、讯飞人工智能学院(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国际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11个教学单位。
学科与专业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2000余人,有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文学和艺术学5个学科门类,包括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等重点建设或培育学科,其中应用经济学为重庆市高等学校市级重点培育学科;开设有38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其中金融学学科专业群是重庆市特色学科专业群,经济学、金融学、物流管理、会计学、软件工程是重庆市特色专业建设点,金融学为国家一流专业,会计学、会展经济与管理是重庆市一流专业建设项目。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00余人,专任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历440余人,占总数73%以上;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250余人,占总数的40%以上,其中正高级83人。学校长期聘请其他高校学者、行业企业专家为学生开展学术讲座和实践教学指导。
学校柔性引进国际系统与控制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巴渝学者特聘教授等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20余人;学校自主培养重庆英才名家名师、巴渝学者青年学者、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重庆中青年骨干教师等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20余人。
教学科研
近年来,学校共获得重庆市教学成果三等奖3项,是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新金融智慧学习工厂(2024)”项目首批试点院校之一;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项,重庆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项,重庆市教育教学改革项目60项(其中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7项);重庆市一流课程8门;出版自编教材33部;建有校级教学团队19个,教师工作室11个。2016年11月,学校获批为重庆市第二批整体向应用型转变试点高校(渝教计发﹝2016﹞12号)。
近年来,学校获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厅局级行业重点实验室1个,市级高校科技创新研究群体1个,市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协同创新研究培育团队1个,与协会学会、研究机构、市场主体合作共建协同创新平台5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超140项;承担各类企事业单位委托的横向课题94项,合同经费累计达1499.32万元;发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916篇,其中,D级以上核心期刊论文348篇,SCI/EI论文36篇(ESI高被引论文2篇),CSSCI检索论文59篇,CSCD检索论文51篇,出版学术专著39部;申请发明专利30项,授权专利2项;7项决策建议获得省部级领导批示。
创新创业
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以系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打造了特色路演大厅、创客集市和产业园创业基地。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行动中,学校成为重庆市教委和市科技局“众创空间”的双授牌单位。建有学生创业实训孵化基地,现已入住学生团队项目56个,师生共创项目16个,参与学生840余人,目前已孵化公司14家。
近年来,学校在创新创业相关赛事中获得市级及以上奖项共计72项,其中包括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市级银奖、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市级铜奖、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铜奖、第四届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全国三等奖。
产教融合以下是伪原创后的内容:
学校与众多企业、部门及行业协会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这些合作伙伴包括誉存科技、重庆直通国际物流、信永中和会计事务所等百余家企业,以及重庆市多个区县的相关部门和多个行业协会。学校还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在渝校友会建立了紧密的联系。通过充分利用体制机制的灵活性,学校积极探索校企共建新模式,如共同开设“教学项目、订单班、专业、产业学院和产业园”等。这种“五维递进”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了从基地在外到基地自建、从校企隔离到引企入校、引园入校的根本性转变。
在国际化办学方面,学校秉持开放办学思路,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已与国际上多个国家的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学校还开设了多个国际合作项目,如直通西班牙公立大学本硕连读项目、英国世界名校奖学金硕士学位项目等。
在党建和团建方面,学校注重党建工作与师德师风、思政课程及全员育人的融合。学校党委曾荣获重庆市委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并且被重庆市教委指定为重庆市巴南区和大渡口区高校思政课手拉手共建组长单位。学校还注重发挥党建带团建作用,成立了大学生党员服务站,并加强学生组织及意识形态阵地管理。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已向社会输送了2万余名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在参加全国学科专业竞赛中屡获佳绩,累计获奖项达348项。毕业生的就业率也超过90%,成功签约全国各大银行、证券公司等大型企事业单位。部分毕业生还成功考取了国内外知名大学的研究生。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学校已入选重庆市第一批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学校。校园络实现了双线路万兆骨干、千兆到桌面终端的覆盖,并建立了多种管理信息系统和平台。学校还大力实施智慧教学工程,推进课堂革命,多名教师被评为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智慧教学之星”。
在实验教学方面,学校拥有各类实践场所129个,包括校内教学实践基地、校外实践实习基地以及各类实验实训室。这些实践场所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验实训条件,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学校凭借广泛的合作伙伴关系、开放办学思路以及优秀的师资力量和完善的实践设施,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广阔的发展平台,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我校拥有一座精工打造的经管综合实验教学中心,这一集众多经管领域教育功能的综合性中心,在地方范围内独树一帜,其更被誉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其背后所蕴含的是我校对教育的执着追求与持续投入。
该中心由多个高标准的实验室组成,其中不乏一些如计算机公共实验室和语言实验室的常规实验室。我们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他专业的实验室,如数量经济分析实验室,能够为学生提供前沿的经济学研究方法与技能训练。对于企业经营管理与财务决策,我们有在线博弈实训室供学生进行实际操练。我们也有针对金融行业的金融综合实验室以及与其相辅相成的社会经济调查分析实验室,帮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找到平衡。
除此之外,还有多门类的实训室涵盖我院的众多专业。包括适应物流管理的物流综合实训室,与土地、测绘技术息息相关的土地测绘实训室,还有模拟企业真实环境的沙盘模拟训室。为适应全球化的需求,我们还有国际贸易实验室以及与之对应的审计综合实验室。对于税务专业的学生,我们提供了财税一体化实验室。对于现代信息技术如软件工程和信息系统技术方面,我们还设有专门的信息系统技术实验室和人工智能实验室。
每个实验室都是为了适应和满足学生未来的专业需求而精心设计的。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在专业的学习环境中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实践,为他们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实验室的设立,无疑也标志着我校在教育事业上的不断创新与突破。我们坚信,这样的教育环境能够为学生的未来铺设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