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学院是几本院校 985还是211高校

导航

大学分析 > 师资力量 >

宜春学院是几本院校 985还是211高校

发布时间:2025-01-04 02:31:58来源:

宜春学院是几本院校 985还是211高校

宜春学院并非属于985或211高校之列。自2017年起,江西高考本科二批与三批合并,本科二批统一招生,这也意味着宜春学院在江西省本科阶段的录取以二本为主。对于许多考生来说,了解学校的身份以及录取的最低分数线至关重要。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宜春学院的定位以及相关的录取信息。以下内容由笔者精心整理,旨在为考生们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宜春学院的定位及特点

宜春学院作为一所二本大学,在教育领域有着独特的地位。学校不仅注重学术教育,还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课程设置丰富多样,师资力量雄厚,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二、江西高考录取情况

对于江西省的考生来说,宜春学院的录取标准以二本为主。但值得注意的是,每年的录取分数线可能会有所变动,因此考生们需要关注最新的招生信息。

三、学校及录取详细信息

为了更好地为考生提供全面的信息,我们将深入解析宜春学院的历史背景、教学质量、校园环境以及各项设施等。我们还将详细介绍学校的录取最低分数线,以供广大考生参考。这些信息的整理将有助于考生们更全面地了解宜春学院,为他们的报考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旨在探讨宜春学院的定位及特点,为广大考生提供详细的录取信息。希望考生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宜春学院,为他们的报考之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一、宜春学院是什么样的大学

| 项目 | 详细信息 |

| --- | --- |

| 名称 | 宜春学院 |

| 创立时间 | 1958年 |

| 性质 | 公办 |

| 类型 | 综合 |

| 所属地区 | 江西省宜春市 |

| 硕士点数量 | 1个 |

| 博士点数量 | 无 |

| 双一流建设学科 | 无 |

| 招生电话 | 0795-3202426,0795-3202462 |

| 招生网址 | |

二、宜春学院简短介绍

宜春学院位于江西省宜春市,地处赣西中心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宜春自古以来就有“江南佳丽之地,文物昌盛之邦”的美誉,是国家第一批生态试点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卫生城市。宜春风光旖旎,交通便利,沪瑞高速、杭长高铁、浙赣铁路穿城而过,明月山民用机场四通八达。

宜春学院的前身是1958年创办的宜春大学。2000年1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宜春师范专科学校、宜春医学专科学校、宜春农业专科学校、宜春市职工业余大学合并升格为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学校现有本部校区、北校区和新校区三个校区,占地近2000亩。全日制在校生17938人。现有教职工1540人,其中,专任教师1057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43.05%以上,博士、硕士占专任教师比例81.93%以上;其中享受省特殊津贴专家、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江西省“双千计划”项目人选等省级以上人才70余人次。学校外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陈仙辉院士等100多名高级专家为客座教授。

近年来,学校的办学声誉稳步提升。2007年,学校以“良好”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1年10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被批准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2015年,获批江西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2018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教育部评估专家组评价宜春学院是“一所区域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极具发展潜力的地方应用型大学”;学校连续5年获得省、市综治先进单位,连续多年获得节能、计划生育、信访等方面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现有19个教学院,有教育学、医学、农学、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艺术学、历史学11大学科门类,有省级“十二五”重点学科4个;有省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5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重点基地)6个、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学校努力提升办学层次。从合并建校之初的以专科专业为主,发展到现在以本科专业为主,2018年停止专科专业招生。现有本科专业69个,其中,国家特色专业2个,省级一流特色专业2个,教育部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省特色专业8个;国家“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2个,省“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5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4个。有专业学位硕士点1个。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院士工作站2个。2017年,顺利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获批江西省唯一的教育部第一批人工智能学院项目试点学校;2024年,学校成功入选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建设学校”。近5年来,我校获批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1门,教育部新农科、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3项,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2门,省级高校课程育人共享计划3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7门思政微课入选推送至学习强国平台;获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项;获批文化和旅游部“双师型”师资人才培养项目1项;获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00多项;出版教材40余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指导学生在全国和全省各类学科竞赛中荣获国际奖项20多项,国家级一等奖100多项,省级一等奖240多项。学校大力推进科研强校,注重科研反哺教学。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