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理工大学全国排名一览表
发布时间:2024-12-30 16:52:41来源:

最近,许多同学都在关注河南理工大学的排名情况。虽然这些排名并非官方发布,但它们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选择大学时,除了考虑学校的整体排名,还要关注其专业是否适合自己的学习和发展。以下是我爱搜学小编整理的河南理工大学全国排名一览表,供大家参考。
2024年,河南理工大学在最新的全国大学排名中位列第124位。排在河南理工大学前三名的分别是西南科技大学(综合排名:120)、吉林农业大学(综合排名:121)和济南大学(综合排名:123)。而排在后三位的分别是中北大学(综合排名:126)、安徽医科大学(综合排名:127)和山东财经大学(综合排名:128)。
这些排名数据来自校友会、软科和USNews等第三方机构发布的全国大学排行榜,仅供参考。
一、历年河南理工大学全国排名一览表
1. 河南理工大学全国排名一览表(校友会版)
按艾瑞深中国校友会大学排行榜公布的数据看,河南理工大学2024年全国排名第124位。
|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 --- | --- | --- | --- | --- | --- |
| 2024 | 124 | 河南理工大学 | 河南 焦作市 | 理工类 | 普通本科 |
| 2024 | 129 | 河南理工大学 | 河南 焦作市 | 理工类 | 普通本科 |
| 2024 | 158 | 河南理工大学 | 河南 焦作市 | 理工类 | 普通本科 |
| 2024 | 191 | 河南理工大学 | 河南 焦作市 | 理工类 | 普通本科 |
| 2018 | 196 | 河南理工大学 | 河南 焦作市 | 理工类 | 普通本科 |
2. 河南理工大学全国排名一览表(软科版)
按软科排名版大学排行榜看,河南理工大学2024年全国排名第176位。
年份 | 排名 | 院校 | 所在地 | 类型 | 办学层次 |
2024 | 176 | 河南理工大学 | 河南 焦作市 | 理工类 | 普通本科 |
2024 | 169 | 河南理工大学 | 河南 焦作市 | 理工类 | 普通本科 |
2024 | 207 | 河南理工大学 | 河南 焦作市 | 理工类 | 普通本科 |
2024 | 216 | 河南理工大学 | 河南 焦作市 | 理工类 | 普通本科 |
2018 | 254 | 河南理工大学 | 河南 焦作市 | 理工类 | 普通本科 |
河南理工大学全国排名一览表(USNews版)
按照USNews中国大学排行榜,河南理工大学在2024年全国大学排名中位列第204位。
如需获取更多河南理工大学相关信息,可访问学校官网或咨询校内师生。
如有问题或建议,欢迎随时联系我们。
本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内容以学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表格内容大幅度改写**:```html
年份 | 排名序号 | 学校名称 | 所在地 | 学校类型 | 教育层次 |
---|---|---|---|---|---|
2024年度 | 204位 | 河南理工学院 | 焦作市,河南省 | 理工类教育机构 | 普通本科教育 |
2024年度 | 174位 | 焦作工学院 | 河南焦作市 | 工科类高等教育机构 | 普通本专科教育 |
早先的年度数据中... | 其排名为... | 该学院也被称为... |
```
**简介内容大幅度改写**:
《河南理工大学纪略》部分:
河南理工学府坐落于黄河南岸,太行之阳的焦作市。该校始于1909年成立的焦作路矿学堂,历经数次更名与历史变迁,最终于2004年定名为河南理工大学。学校是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学校与河南省人民及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被选入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名单。在过去的世纪里,学校承载着培养工矿高级技术人才的历史使命,为民族工业的振兴、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秉承“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办学精神,以及“明德任责”的校训和“好学力行”的校风,这些精神与风尚代代相传。
《历史沿革与办学成就》部分:
自创立以来,河南理工大学一直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扎实基础、宽阔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学校的教育方向始终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立场上,不断拓宽学科专业领域,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层次。现已发展成为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特色高水平大学。在历史上,众多知名学者如蔡元培、孙越崎等曾在此执教,为学校的学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就,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