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开设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职业学校名单一览表
发布时间:2024-11-18 14:21:52来源:高职搜学网
贵州开设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职业学校名单有:都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安顺民族职业技术学校、遵义职业技术学校、余庆中等职业学校、安顺民族中等职业学校等职业学校。
以下是贵州开设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职业学校名单一览表:
| 序号 | 学校名称 | 学校地址 |
| :--: | :--: | :--: |
| 1 | 都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 都匀市环东南路91号 |
| 2 | 安顺民族职业技术学校 | 安顺市镇宁县东大街开发区276号 |
| 3 | 遵义职业技术学校 | 贵州省遵义市福州路中段 |
| 4 | 余庆中等职业学校 | 贵州省余庆县白泥镇子营社区 |
| 5 | 安顺民族中等职业学校 | 安顺市镇宁自治县犀牛路276号 |
二、贵州开设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职业学校简介
1. 都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都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始创于1988年,前身集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为一体,2003年评估为贵州省级合格职业学校,2005年停止招收初中生,2007年初中正式剥离,转型为纯职业高中,更名为"都匀市第二高级职业中学",后由于发展的需要,2012年7月再次更名为"都匀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都匀市主管的唯一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学校曾多次获"黔南州职业教育先进单位"、"黔南州劳务输出先进单位"等荣誉,2012年度被都匀市教育局评为"教学科研工作先进学校"。
学校现位于都匀市环东南路91号,学校占地391亩,在职教工49人,专任教师45人,本科学历33人,中级职称16人,高级教师4人,外聘教师35人。学校内设有:办公室、教导处、总务处、政教处、招生就业办、培训部、鉴定站、工会、团委9个处室。
学校现开设有"模具制造与数控加工"、"计算机应用"、"焊工技术与应用"、"酒店服务与管理"、"服装设计与制造"、"茶叶种植与加工"等6个专业,其中"模具制造与数控加工"、"焊工技术与应用"是学校骨干专业,"茶叶种植与加工"是学校特色专业。学校有40多个工种的农民工技能培训和成人安全培训,10个工种的技能鉴定。为适应职业教育发展,建有模具设计制造实训室、数控技术实训室、服装缝纫实训室、酒店服务实训室、形体室等专业课实验室等。**都匀职业与教育发展概览**
都匀地区有一所坚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管理并重的学校,致力于为学生和教师创造一个和谐且富有成效的教育环境。该校以培养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及立业创业能力为核心目标,旨在提供多渠道、多层次的办学模式,不仅为各行各业提供专业人才,同时也重视社会的和谐发展。
该校通过实行开放办学、结合学历教育与培训等方式,承担了包括“阳光工程”培训、“雨露计划”及“成人安全生产技术”等多项培训任务。每年为市场输送三千余名专业人才,为都匀地区的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为了进一步拓宽教育领域,该校与上海江南造船职业学校、重庆工商学校以及贵州省建校等建立了联合办学机制。与多家知名企业如浙江虎霸集团、平安保险公司等展开校企合作,通过订单式培养模式,为毕业生搭建了广阔的就业平台,确保了毕业生就业率的持续稳定。
在2011年,该校被列为“贵州省突破高中阶段”的重点项目学校,现正进行原校址的改扩建工作,并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学校将扩展至占地约391亩、拥有五千名在校生规模的花园式学校,为当地社会经济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
**安顺民族职业技术学校概览**
安顺民族职业技术学校,始建于1976年,承载着三十余年的教育历史。该校是安顺市直属的正县级教育单位,曾被贵州省列为优先发展的民族师范学校之一。多年来,学校秉承“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为安顺市基础教育输送了大量合格师资,同时也为当地经济建设及民族地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位于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紧邻交通干线,地理位置优越。优美的育人环境与独特的地形相得益彰,建筑错落有致,被誉为“盆景学校”。而其音乐楼更是享有“小布达拉宫”的美誉。
在教学设施方面,学校拥有价值不菲的教学仪器设备和丰富的图书资源。专任教师团队强大,拥有高级职称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占比较高。学校还与多家单位合作开办多个专业课程,如学前教育、旅游、计算机等。同时与各大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模式。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和的支持下,学校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规划并积极实施。学校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和突破性的改变,为当地学生提供了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就业机会。
这两所学校都为当地的教育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通过不断努力和创新,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在2011年,学校以“BT”模式成功引资4300万元,开启了二期工程建设。这个工程将建成一个运动场,一幢拥有70个教室的教学大楼,以及一幢能容纳2000人的学生宿舍。目前,这个项目正在紧张有序的建设中,预计将在2012年内完工。学校目前占地175亩,总建筑面积达到68800平方米,随着国发2号和黔党发15号文件对贵州特别是对安顺的政策支持逐步到位,我校计划投入1.83亿元,进一步完善办学设施,将学校打造成一个在校生6000人、拥有500名教职工的大型国家级示范学校。
多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联合办学,通过与江苏省经贸技师学院、贵州省物资学校、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贵州省电子工业学校、重庆市渝北职业教育中心、重庆市旅游学校等省内外兄弟学校的合作,我们成功开办了工科类和管理类专业,大大扩展了专业选择范围。
遵义市职业技术学校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福州路中段,是一所中、高级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鉴定的办全日制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占地面积6.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1万平方米,图书藏量8.1万册,在校学生4700余人,有专兼职教师244人(外聘136人),其中专任教师178人,高级职称60人,中级职称58人。学校开设了数控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模具设计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技术应用、电器运行与控制、电子通讯技术、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平面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旅游服务与管理、酒店服务与管理、市场营销、学前教育、建筑装饰等16个专业,形成了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学前教育、旅游与酒店服务管理等五大专业群。在实训基地建设上,学校获得了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2个,省级实训基地2个。现在校内建成12个实训基地,56个实训室;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0个。学校还拥有价值2000余万元先进的专业实验实训设备,包含数控车、数控铣、数控加工中心、车工、钳工、电工、焊工、家电维修、电子技术实验、单片机、传感器、中西餐摆台、客房服务、茶艺、舞蹈、琴房、画室、计算机等50余间实验实训室;建有校园网、远程教育网、电化教室、电子阅览室。
遵义市职业技术学校在2005年获得了“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称号,并在2011年11月被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联合批准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建设学校”。学校还先后荣获了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全国关工委授予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职工教育示范点”、“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道德培养实习基地”的称号,并在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文明风采”竞赛中荣获优秀组织奖。学校还两次荣获了贵州省委、省授予的“全省文明单位”和遵义市委、市授予的“全市文明单位”的称号。
近年来,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遵义市职业技术学校迁建工程已成为汇川区“高中阶段教育突破工程”。新校区位于董公寺镇五星村,计划总建筑面积80427平方米,计划总投资25000万元,已完成投资6300万元。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坚持校内培养和校外引进并重,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现有23人完成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先后派出1名教师出国培训,19名教师参加国家级学习,60多人次参加省级学习,2名教师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的下企业实践机会,20多名教师到企业实践,了解企业岗位工作,提高了专业技能。学校积极从生产、服务一线聘请兼职教师到学校任教,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以下是我为您大幅度改写后的内容:
在人才育成的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始终致力于教育教学管理的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我们深入实施了“项目驱动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学习和成长。我们积极推进了学分制的运用,使得学生的学业进展更加灵活和个性化。
我们采用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得到实践的锻炼,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的理解。我们以技能大赛为平台,以此为载体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让他们在竞赛中锻炼,在锻炼中成长。
从2004年至2013年,我们学校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五届学生专业技能大赛,每一次比赛都是对学生技能的一次大考,也是对他们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的一次锻炼。在2008年至2013年的全市、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我们的学生表现出色,共获得了一等奖71个,二等奖61个,三等奖60个以及优秀奖28个。
在2008年至2012年的时间里,有14名学生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他们中的一位获得了全国三等奖,而其余的则获得了优秀奖。这充分展示了我们学校学生的实力和潜力。
我们学校还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育理念,建立了“大专业、小工种”的学习制度。我们积极开辟学生实习创业基地,实施“零对接”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战略。这一战略的实行,使得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我们还实施了“双证书”制度,对毕业生进行技能鉴定。我们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求学生除了获得外,还需获得多个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使他们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我们在学生培养上不断创新,不断探索,力求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帮助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