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5-04-27 22:39:45来源:中职中专

一.呼和浩特职业学院介绍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位于“中国乳都”——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是2002年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全日制综合类高等职业学院,也是呼和浩特 市举办的唯一一所高等院校。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7年的归绥学堂,迄今已有百余年,其中职业教育办学也历经50多年,成为呼和浩特市及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才摇篮。形成了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岗位与职业培训教育等并举,综合发展的高职院校。其校训是“明德修身、格物致知”。
二.呼和浩特职业学院荣誉
2007年,学院在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
2007年,学院被评为精神文明工作先进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
在全区高校2006年的工作实绩考核中,被自治区党委、政府评为本年度工作实绩突出院校;赵全兵书记当选为自治区第十届政协委员;李怀柱院长当选为呼和浩特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
2006年,在全区“专科层次小学及幼儿园教师培养工作专项评估”中,学院成绩并列全区第一;2006年,在维护高校稳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验收中,学院被评为先进达标单位;
2005年,在教育部组织的“中央电大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中,铁道学院被评为“优秀电大分校”,呼市电大和林格尔县教学点被评为“示范教学点”;
2005年,学院培训中心被教育厅授予自治区中小学继续教育先进单位、普通话推广先进单位。
三.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硬件设备
实训基地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学院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境条件的改善,已初步形成以学院为主,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相关企业有机链接的多元投资体系。建成院内实验、实训基地98个。学院遵循“校企深度融合、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办学思想,依托行业、企业办学,根据不同专业的实训需要,学院建有稳定的、运行良好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22家。
四.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历史发展进程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位于“中国乳都”——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是2002年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全日制综合类高等职业学院,也是呼和浩特市举办的唯一一所高等院校。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7年的归绥学堂,迄今已有百余年,其中职业教育办学也历经50多年,成为呼和浩特市及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才摇篮。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组建后,在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两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两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支持下,院党委带领全院师生发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
五.呼和浩特职业学院规模及占地面积
占地面积近1800亩,总建筑面积32万多平方米,实验实训场所建筑面积7.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0亿元。教学仪器设备值4773.14万元。馆藏纸质图书近73万册,电子类图书4000GB,2010年接受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1000万元图书捐赠。配备电子阅览室,实现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学院有校内实训(实验)基地98个,校外实训基地122家,计算机总数3000余台,其中教学用计算机2600多台。
六.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强,科研成果丰。有专任教师668人,高级职称242人,其中教授10人;博士11人、各类硕士255人,其中专任教师硕士222人;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433人,聘请企业实践指导教师422人,外籍专家8名。至2010年,学院教师发表学术论文共1100多篇,出版教材、专著40余部,完成国家专利1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52项,获得各级各类奖励102项,完成应用技术研究13项,实现技术转化6项。
七.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招生对象及地区
1.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录取工作遵循公平竞争、公开选拔、公开程序的原则;执行国家教育部和内蒙古自治区招生委员会制定的录取政策以及本章程公布的有关规定;以考生填报的志愿和文化课成绩(艺术专业考生须有统考合格成绩)为录取依据,德智体美全面考核,择优录取。录取过程中,自觉接受内蒙古自治区招生委员会、纪检监察部门、考生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2.在普通文、理科上线考生中,按考生志愿顺序,从高分到低分采取专业志愿清方式录取;艺术类文化课、专业课成绩达到自治区最低控制线,按文化课成绩从高分到低分采取专业志愿清方式录取;体育类文化课、专业课成绩达到自治区最低控制线,按文化课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录取。
3.对政策加分考生的录取,执行内蒙古自治区招生委员会制定的加分政策和录取规定。
学校环境 / school environment
招生简章 / Professional presentation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招生计划
专业名称 | 计划类型 | 层次 | 科类 | 计划数 |
---|---|---|---|---|
汽车电子技术 | 非定向 | 高职(专科) | 文史 | 15 |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 非定向 | 高职(专科) | 文史 | 22 |
英语教育(教育、培训) | 非定向 | 高职(专科) | 文史 | 70 |
商务英语(海外服务、贸易实务) | 非定向 | 高职(专科) | 文史 | 50 |
学前教育 | 非定向 | 高职(专科) | 文史 | 149 |
语文教育 | 非定向 | 高职(专科) | 文史 | 110 |
初等教育(中文方向、数学方向、英语方向) | 非定向 | 高职(专科) | 文史 | 70 |
英语教育(教育、培训) | 非定向 | 高职(专科) | 理工 | 20 |
汽车电子技术 | 非定向 | 高职(专科) | 理工 | 31 |
初等教育(中文方向、数学方向、英语方向) | 非定向 | 高职(专科) | 理工 | 30 |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 非定向 | 高职(专科) | 理工 | 75 |
数学教育(小学数学教育) | 非定向 | 高职(专科) | 理工 | 30 |
商务英语(海外服务、贸易实务) | 非定向 | 高职(专科) | 理工 | 10 |
铁道车辆(客车运用检修、货车运用检修) | 非定向 | 高职(专科) | 理工 | 40 |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招生要求
1.在普通文、理科上线考生中,按考生志愿顺序,从高分到低分采取专业志愿清方式录取;艺术类文化课、专业课成绩达到自治区最低控制线,按文化课成绩从高分到低分采取专业志愿清方式录取;体育类文化课、专业课成绩达到自治区最低控制线,按文化课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录取。
2.对政策加分考生的录取,执行内蒙古自治区招生委员会制定的加分政策和录取规定。
3.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录取工作遵循公平竞争、公开选拔、公开程序的原则;执行国家教育部和内蒙古自治区招生委员会制定的录取政策以及本章程公布的有关规定;以考生填报的志愿和文化课成绩(艺术专业考生须有统考合格成绩)为录取依据,德智体美全面考核,择优录取。录取过程中,自觉接受内蒙古自治区招生委员会、纪检监察部门、考生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收费标准
专业名称 | 学费(元/年) |
---|---|
汽车电子技术 | 5482 |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 5102 |
英语教育 | 5748 |
商务英语 | 5462 |
学前教育 | 5409 |
语文教育 | 5100 |
初等教育 | 5423 |
汽车电子技术 | 5306 |
初等教育 | 5218 |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 5199 |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资助政策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本专科生(含高职生)、第二学士学位学生和研究生(研究生原则上申请办理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通过户籍所在县(市、区)的学生资助管理机构申请办理(有的地区直接到相关金融机构申请)的国家助学贷款。学生和家长为共同借款人,共同承担还款责任。
1. 申请条件
①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②诚实守信,遵纪守法;
③已被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批准设立、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含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学校名单以教育部公布的为准)正式录取,取得真实、合法、有效的录取通知书的新生或高校在读的本专科学生、第二学士学位学生和研究生;
④学生本人入学前户籍、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户籍均在本县(市、区);
⑤家庭经济困难,所能获得的收入不足以支付在校期间完成学业所需的基本费用。
2. 办理程序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按年度申请、审批和发放。学生在新学期开始前,向家庭所在县(市、区)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提出贷款申请(有的地区直接到相关金融机构申请)。县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对学生提交的申请进行资格初审。金融机构负责最终审批并发放贷款。
3. 贷款金额
本专科生每人每年最高不超过8000元,研究生每人每年最高不超过12000元。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招生问答
问:学校的办学性质是什么?
答:呼和浩特职业学院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7年的归绥学堂,迄今已有百余年,其中职业教育办学也历经50多年,成为呼和浩特市及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才摇篮。形成了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岗位与职业培训教育等并举,综合发展的高职院校。
问:学校办学的硬件条件如何?
答:学校现有东(新)、西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760亩,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8.83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793.12万元。馆藏图书82.28万册。
问:学校的师资力量怎么样?
答:学院师资力量强,科研成果丰。有专任教师636人,高级职称223人,其中教授10人;博士11人、各类硕士255人,其中专任教师硕士222人;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433人,聘请企业实践指导教师422人,外籍专家8名。近年来,学院教师发表学术论文共1100多篇,出版教材、专著40余部,完成国家专利1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52项,获得各级各类奖励102项,完成应用技术研究13项,实现技术转化6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