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第十三中学2024年招生代码
发布时间:2024-11-03 19:13:10来源:中职中专
学习是每个孩子都必须要做的事情,所以选择一所适合学习的高中学校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学校的具体资料,每个同学更应该了解清楚,要知道学校都有自己的招生代码,招生代码是为学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由于学校办学情况每年都有变动,所以学校代码也有变化。
广州第十三中学民国时期民国建立的头10年,时局不稳,“校款样舍,屡感飘摇”(金曾澄语),学校没有什么发展。据官方的史料记载,1913年,在校生只有134名,教师9名;1921年6月,在校生是185名,教师20名,毕业生则有341名。1923年改办初级中学,1928年8月,增办高中师范科。
1931年分为高初中男子部和女子部及附属小学,继续办高中师范科。1932年12月,教育部颁《师范学校法》,规定私人或团体不得办师范学校,“教忠”在次年改为“私立教忠中学”的可能性较大。据1934年统计,学校的建筑面积约40000方尺(旧制,下同),其中有教室、办公室、实验室30多间,还有学生宿舍(当时有寄宿生140人)、礼堂(约3000方尺)、图书馆(约1000方尺,图书8000册);空地面积约28080方尺,其中有操场(约20000方尺)、园艺实习场(约1000方尺)。
仪器标本约值2500元。1935年办高初中完全中学,是“教忠”全盛时期。高初中和附小共有67个班,学生达3000余人。民国年代对学校影响较大的事情是1919年广州的马路建设。市政公所要把府学东街开辟成文德路,要把“教忠”紧靠府学东街的教室、宿舍、操场拆建成马路。
幸好在市政公所当“坐办”、主管广州拆城筑路的曹汝英,曾在教忠学堂当过数学教师,经汪兆铨校长多方斡旋,市政公所给“教忠”开创了“赔偿补建”的先例,在原广府学宫的贯道门(今学校的西北部)补建教室、宿舍,在番山(又称龟岗)右旁补建操场。原设在名宦祠(介于翰墨池与仰高祠之间)的附属小学也因拆平筑路,亦在贯道门附近的“深柳书室”旧址补建附小教室。学校师生原由崇圣殿(今中山图书馆南边)后、番山旁进出,不太方便,于1926年在文德路增辟侧门。
广州第十三中学教学质量广州市第十三学前身为私立教忠中学,创办于1902年,著名民主志士朱执信先生为教忠中学的第一届学生。1953年学校正式改名为“广州市第十三中学”,先后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学校位于著名的广州市文化教育中心区域文德路,环境幽雅,翰墨飘香,底蕴丰厚;是一所完全中学。学校两个校区,高、初中共教学班50个,学生2268人。学校拥有善于管理的中层干部队伍,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一支优质高效的行政队伍。
214位教职员中有专任教师166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其中高级职称57人,研究生学历及课程班学习(含在读)48人,南粤优秀教师4人,南粤教坛新秀2人,市优秀教师、班主任37人,市骨干教师3人,越秀区名教师2人。 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学校每年教师到国内、国外学习、培训、考察,以鼓励教师成为新时期学者型、专家型的教育家。
学校的招生代码也是需要学生了解清楚的,一所学校好与不好,体现在学校每年的教学成果和历年来获得的学校荣誉、各类奖项,同学们和家长们了解学校的时候也可以看看。现在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官网,家长和同学们可以通过官网了解学校更多的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