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三学生考后撕书引发的思考,现在的孩子们

导航

大学分析 >

从高三学生考后撕书引发的思考,现在的孩子们

发布时间:2024-10-30 14:44:52来源:未知

从高三学生考后撕书引发的思考,现在的孩子们

原标题:从高三学生考后撕书引发的思考,现在的孩子们怎么啦

高考结束后,有一些高三的学生纷纷把书撕碎,这反映出我国的学生学习很苦,承受很大压力,真可谓是十年寒窗,感觉终于熬出头来了。那么学生们为什么有这种心理呢?我们现在就来分析一下原因吧。

首先,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域,应试教育的存在造成了孩子课业负担很重,很多孩子并不是快乐的学习,他们纯粹是在外界的压力下在被迫打拼。

在此期间,来自家长和学校的对成功的定义,也给孩子们套上了无形的枷锁,很多孩子真的是学得快吐了。尽管学校的课业负担很重,多数父母还强迫孩子参加课外培训班,这种超负荷的工作强度对青少年产生不利影响。让学生产生消极的想法,不把学习看成是一种快乐的事情,感觉那是在帮别人打工,这种学习的心理是很有害的。我国的基础教育水平在全世界是很高的,中国孩子的心算速度甚至超过了外国孩子用计算器,但为什么我国的孩子进入大学以后就表现平平没有后劲呢?为什么各个领域里的诺贝尔奖青睐外国的孩子,这很值得我们思考。

第二,这种现象反映了学生心理的不成熟和对成功的片面理解。高考不是人生奋斗的结束,而只是开始。

高考不是人生的目的,而只是人生的一个匆匆过站,人生是一场竞赛,但真正的赢家要看最后的冲刺。我们太强调中考和高考了,一考定终身的观念还根深蒂固,大学宽进严出的体制还没有形成气候,这就使得我们很多的孩子一进入大学就开始游戏人生,再也没有学习的上进心和拚劲了。正如我国某专家总结说的:人家的孩子在中小学是痛痛快快的玩,在玩中学,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到了大学,感觉已经玩腻了,要开始规划人生了,这时才开始准备奋力一搏了,经商的、从政的,搞科研的开始分流,但不管是干什么,都是凭着一种强烈的兴趣去做,这能不出成果吗?再看看我们的孩子,在机械化厂房一样的学校,倍受委屈地接受了12年甚至更多年模式化的加工,高中毕业后已经感觉灯尽油枯了,凭这样的精神状态能拿到诺贝尔奖吗?

第三,功利化思想严重,终身学习的理念没有深入人心。

这种功利化思想在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达到了顶峰。十年寒窗无人问 ,一举成名天下知。人们觉得即使是范进中举也是可喜可贺的,金榜题名就是大富大贵的开始。

第四,青少年缺乏对人类知识最起码的敬重。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上攀登取得的,书籍是知识的载体,不爱书反映出不尊重知识的心理,也反映出学习就是为了考学的思潮,考完大学了就万事大吉了。撕掉书籍课本是不理智的,这些书难道你就确定以后不会用了吗?即使不是为了考大学,也可以用作大学期间的补习材料啊,留给学弟学妹们使用也是不错的选择。

最后,这种现象也反映了中国素质教育和考试制度有待完善。

现行的高考制度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剧了学生之间的竞争,造成了学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沉重的学习负担,不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在普罗大众的心目中,高考已成为草根家孩子未来成功的独木桥,是穿草鞋和穿皮鞋的分水线。因此,为了让孩子考上一所好的大学,父母渴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家的孩子更努力,这使得孩子会倍感焦虑,这种紧张和焦虑在高考过后终于感觉需要宣泄。实际上,每个时期每个国家的教育体系各有优劣。我国的教育可以借鉴英美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但不可照搬照抄。我们还需要不断完善我国的中高考制度,使其达到既能够选拔人才,又能做到教育的公平公正,不要出现微信段子里北京家里的保姆帮助北大毕业的父母辅导孩子的学习这种怪事。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