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艺术家们是如何为了获取公平而不断创作的
发布时间:2024-11-01 14:16:50来源:未知
2020年5月25日,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市黑人男子乔治·弗洛伊德,因遭到警察暴力而死亡,被称为“黑人之死”事件。该事件已引发多国民众抗议。怒火延烧到全美上百个城市,并蔓延至加拿大、英国、新西兰以及日本等国家,愤怒还在持续升级。
事件发生之后,1984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戴斯蒙·图图说:“如果你在不公正的情况下保持中立,那你就是在选择压迫者的一方。”
作为艺术学院的领头羊,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时装系率先发布了公益组织捐助渠道,致力于消除种族主义。中央圣马丁、帕森斯设计学院、纽约时装学院等世界各大艺术学院也传来呼声。
普瑞特艺术学院发布美国知名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的视频采访:标签、口号、党派、肤色、宗教,这些都没有人类本身重要。还有时尚媒体《Vogue》杂志不同版本纷纷呼吁平等人权。
从1963年美国民权运动到今天的抗议,有关黑人身份、权利的问题从未停息。也许,只有黑人艺术家们将种族话题用来创作时,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为了种族公平而不断创作的黑人艺术家们。
一、大卫·哈蒙斯/David Hammons
“我创作这些作品,是为了让黑人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白人从中看到别人的文化。”
哈蒙斯出生在40年代的伊利诺伊州。生活在种族隔离时代的他,自小就目睹着黑人遭遇的不平等待遇。长大后,哈蒙斯开始尝试用不同材质,来创作有关种族身份的艺术品。1983年的冬天,他在纽约Cooper广场的路边摆起了摊,做着只赚不赔的小生意——卖雪球。大小不一的雪球象征着不同的阶级,并以不同的年龄、有色人种和工种来进行定价。
这些按照种族、阶级、年龄来定价的雪球,最后都化成了雪水,融化消失。让人思考什么才是人的真正价值。这个诙谐的创作全部售罄,而《Bliz-aard Ball Sale》(卖雪球的人)成了哈蒙斯的代表作之一。
哈蒙斯用“黑人美白”的方式,来表现黑人受制于白人体制内的痛苦。上面这位蓝眼睛、白皮肤、金色头发的人,原本是美国黑人民权领袖杰西·杰克逊。该作品名为《How Ya Like Me Now》(这下你该对我满意了吧)。画作在广告牌上出现不久后,就遭遇一群年轻黑人工人的锤击。这件事能引起黑人的愤怒回应,并将这幅画视为残忍的侮辱,正契合了他的创作目的。
作品经哈蒙斯补救后,在画作前增加一排锤子进行展览,更是意味深长。
这些都不足以让哈蒙斯“泄愤”,他还喜欢用美国国旗搞事情。改变国旗的颜色,就是改变它的象征意义。他把原本用来代表纯洁、英勇和正义理想的红、白、蓝,用非洲大陆代表血液、肤色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的红、黑、绿所取代。
哈蒙斯为瞬息万变的世界创造了一个新的象征。艺术家托马斯·赫斯霍恩评论道:“ 非裔美国人国旗不仅是件艺术品,更是新国家的旗帜、新见识的旗帜、新形式和新真理的旗帜。”
从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哈蒙斯开始玩起了“身体打印”。为了制作这些版画,哈蒙斯在自己身上涂抹食用油或人造黄油,在画布上滚来滚去,留下自己的脸和身体印记。然后再在上面涂上颜料,让纯白色的背景呈现出一种幽灵般的轮廓。他这一系列仿佛“X光透视”的图像,与国旗符号结合起来,含义耐人寻味。
哈蒙斯还做过黑人主题的装置艺术,用铁锹、锁链、空酒瓶、瓶盖、头发、鸡骨头和篮球筐等极常见物品,就能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这款铁面具由铁锹和锁链组成,象征着黑人奴隶制的过去,戴在脸上,叫人喘不过气。
二、克里·詹姆斯·马歇尔/Kerry James Marshall
“当你去美术馆时,你最不可能遇到的是黑人的照片。当谈及有关艺术和美的想法时,黑人的形象亦缺席。”
生长在洛杉矶的黑人区的马歇尔,在1965年亲眼见证了轰动整个美国社会的瓦茨暴乱。
暴力,成为了他童年时期的阴影。在绘画中,马歇尔画的人物尽量避免使用白色。黑色,是马歇尔创作的核心,主要使用三种:碳黑、玛斯黑和象牙黑。因为在他看来,黑色有非常高的辨识度,同时又存在着复杂性、深度和丰富感。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讲,这也是属于黑人的颜色,单纯的没夹杂一丝白色基因。
画面上的黑人看起来就像一个个剪影,在亮色背景的衬托下,十分耀眼夺目。他们运动、画画、娱乐消遣,那些生活中美好的样子都被记录下来。他试图通过这种手法,打破美国社会对非裔美国人的固有印象,得到更多的身份认同。经过努力,马歇尔填补了黑人画家在博物馆界的空白,作品更是突破了在世黑人艺术家的最高拍卖记录。
有人问他,怎么看待这些绘画作品?
马歇尔说:“它们是历史画,就像我的其他作品一样。它们描绘的是历史中的某一时刻:一天、一个地点和一件事。”
三、墨温·爱德华斯/Melvin Edwards
“对一件事或一段历史的长久记忆,是因为它在人们心灵上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迹。”
曾经的他,生活贫寒,在邮局工作过,还在菜场卖过肉。如今的他,选择用焊接金属雕塑表达自己对种族问题的不满。同样见证过瓦茨暴乱的爱德华斯认为:暴动一直潜在着,只是终于爆发出来了而已。
这次事件加深了爱德华斯对艺术的思考。他把非洲原始文化和现代雕塑结合在一起,将工业中的锤头、剪刀、锁、链条和铁轨等物件,焊接成“新物种”,用来暗示非裔美国人的残酷经历。
他从小生活在邻里和睦的黑人社区里,而外面的世界,种族问题十分严重。他没想到,就连学校这样的地方,都做不到公平对待不同种族的学生。自卑的爱德华斯,每周五都不参加训练课程,而是去超市里打工,做一些切肉的杂事。看似被白人嫌弃的工作,却为他的艺术创作打下基础。
在1962年,由非裔组织的新宗教运动,其活动场所之一的清真寺,被美国当地警方突袭,并杀害了一名礼拜者。这件事触动了爱德华斯的内心。于是,他开始进行了为期几十年的创作——《刑具》(Lynch Fragment)系列。这个系列有200多件焊接作品,每件大概在30-45厘米,用来探讨种族压迫与反抗的问题。
《刑具》系列被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60年代初),针对美国种族歧视的暴力做出回应;
第二阶段(1970年代初),对越南战争的思考;
第三阶段(从1978年至今),怀念和探索非洲文化,以及反思整个过程。
爱德华斯创造出的这些“怪物”,传递了一种暴力和危险的情绪。在他心目中,这就是捍卫自己种族的方式。
四、提特斯·卡普哈/Titus Kaphar
“我先借鉴历史,然后通过绘画和雕刻来探索并重建历史。”
直至今日,传统的西方艺术基本上仍被白人垄断,而黑人艺术家,甚至黑人题材的画作,几乎很少被提及。身为70后的艺术家卡普哈,还记得童年时的一次历史课。他心心念念地等待着,有17页讲黑人艺术的章节,没想到讲到那里时,都被老师略过了。从那时起,他便意识到,在美国社会里,艺术仍然被白人掌控,黑人艺术只能存在于历史的暗面。于是,卡普哈决定用“修正艺术”来重新“修正历史”。
他的作品比较多样化,通过剪切、扭曲、装订、擦除、折断、撕毁等方式讲述那些“被隐藏”的历史真相。画面中,被白色颜料涂抹的两个白人形象直视观众,样貌已模糊不清,嘴上的两道白像宽胶带一样,为他们“封口”。身边的孩子被涂抹后只剩下白色剪影,唯独站着角落里的黑人女奴露出完整面容。一个蓄奴时期的典型美国家庭画面,只有在抹去绝大部分面积后,才能看得见黑奴的存在。
画中窈窕的女性身姿被完整剪切下来,卡普哈用“抠像”的方式,将白人形象从观众的眼里“抹杀掉”。这幅古典风格的油画中,绅士打扮的美国开国元勋托马斯·杰斐逊,与女黑奴海明斯的裸体叠加在一起。堂皇的美国总统画像被扯下了一半,露出后面悲情的黑奴裸女,象征意味不言而喻。同样手法的处理,将美国的发展史和黑奴的血泪史“织”在一起。
卡普哈的作品里,白人形象被抹掉、涂改、遮掩,就像在历史和现实中,黑人形象被不断地被遮掩那样。
如今,在“黑人之死”事件发生的十字路口处画有一幅壁画,用来纪念在哀求声中死去的乔治·弗洛伊德,一名黑人艺术家在他的胸口处写下了“我现在能呼吸了”(I can breathe now)的字样。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在无声的反抗中寻求平等,只想在社会中拥有正常呼吸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