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为何一直选择“在路上”--上

导航

艺考资讯 >

艺术家为何一直选择“在路上”--上

发布时间:2024-12-13 01:32:50来源:未知

艺术家为何一直选择“在路上”--上

原标题:艺术家为何一直选择“在路上”--上

在旅行成为大众消遣之前,16至19世纪的欧洲艺术家们已然采取了“在路上”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无论旅途长短远近,暂时栖居还是扎根异地,艺术家们在途中见识到不同的技法、风格、材料、形象,并将自己的知识和故乡的绘画传统带去所到之处,不仅促进了艺术家创作的成熟,也对当时艺术的跨地域间融合产生了深远影响。而素描作为旅途中的艺术家们尤为青睐的媒介,其材料轻便简单的特点可以满足艺术家随时记录旅途所见的需求。通过创作时集中而细致的观察,艺术家感知环境并在笔下保留最为珍贵的内容和细节。

艺术家为何背井离乡?他们如何用素描记录旅程?个体的流动又如何影响他们的绘画技术?2020年2月11日,于洛杉矶盖蒂中心开幕的展览《艺术家在路上:旅途与素描》[注:自2020年3月14日起,盖蒂中心暂停对公众开放,以减少新型冠状病毒扩散风险,恢复开馆时间待定。],从16世纪至19世纪的馆藏中精选了弗拉戈纳尔、鲁本斯、菲斯利、梵高、高更等三十余位欧洲大师在旅途中创作的素描作品,试图用四个主题——“背井离乡”(Leaving Home)、“相遇:土地”(Encounters: The Land)、“相遇:人”(Encounters: People)以及“相遇:艺术”(Encounters: Arts),探究旅行对于艺术家的影响,同时引发我们对于旅途与艺术关系的思考。

展览现场

01 “背井离乡”

艺术家们踏上旅途的理由林林总总。有些人选择主动离开故土精进技艺、寻求工作机会,有些人满怀好奇探寻远方的神秘土地,而有些则为了逃离苦难与惩罚不得不选择离开。展览开篇以“背井离乡”为主题,展示了艺术家离开家乡对艺术的探索。很多世纪以来,罗马都是艺术家的梦想之地,这里古建筑随处可见,现代艺术也极为繁盛,为志在扩展知识磨砺技能的艺术家提供了理想的学堂。

《帝宫废墟,罗马》(Ruins of an Imperial Palace, Rome),让-奥诺雷·弗拉戈纳尔

洛可可艺术代表人物让-霍诺雷·弗拉戈纳尔(Jean-Honoré Fragonard,1732 - 1806)在青年时代受到路易十五首席宫廷画师弗朗索瓦·布歇(François Boucher)的赏识与推荐,并依靠作品《耶罗波安崇拜伊都里斯》获得了去罗马法兰西学院(l'Académie de France à Rome)进修绘画的奖金。进修期间,他常在户外遗迹写生,在一幅表现帕拉蒂尼山东北角的粉笔风景画《帝宫废墟,罗马》中,弗拉戈纳尔协调耸立的宫殿角、炫目的阳光、高耸的柏树,刻画了富有视觉冲击的风景,为庞大而古老的建筑遗迹注入了生命力。弗拉戈纳尔对于粉笔熟练而轻巧的使用,使得画面最深的阴影区域也可见纸面。他控制着纸张的暴露,在阴影笔触中不断变化方向和手法,阳光、阴影和纹理的处理中可见功力,这也成为他后期艺术创作的坚实基础。

《塔代奥在西斯廷教堂描摹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Taddeo in the Sistine Chapel Drawing Michelangelo's Last Judgment),费德里科·祖卡里

费德里科·祖卡里(Federico Zuccaro,1541 - 1609)于1550年离开家乡来到罗马,跟随在这里已经小有名气的的哥哥塔代奥·祖卡里(Taddeo Zuccari)学习绘画。在此次展出的作品《塔代奥在西斯廷教堂描摹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中,费德里科描绘了哥哥塔代奥向前辈艺术家米开朗基罗学习的场景,其全身贯注甚至略显紧张的姿态尤为动人。兄弟二人后联手为佛罗伦萨大教堂绘制了天顶壁画《最后的审判》,被视为是对米开朗基罗的致敬与对话。

02 “ 相遇:土地”

新环境带来的刺激促使艺术家们描绘身边的自然景色、城市环境、甚至一草一木。其中一些作品完成度较高,而另一些则如同艺术家的回忆录,为之后的大型油画作品做铺垫。这种情形下的艺术家们偏爱干性媒介,如粉笔、钢笔、铅笔,因为它们轻便而无需繁杂的准备,而水彩特别适合描绘瞬息万变的天气和光影。从十八世纪开始,艺术材料供应商适应画家的需求,开始制作容纳工具和材料的便携画箱,使得艺术家们从工作室来到自然以及城市之中进行创作。展览第二部分以“相遇:土地”为主题,汇集了爱德华·里尔(Edward Lear)、安东尼·范戴克(Anthony van Dyck)、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克劳德·洛兰(Claude Lorrain)、罗兰·萨委瑞(Roelandt Savery)等大师的风景素描。

《佩特拉古城,1858年4月14日》,爱德华·里尔,1858年

《风景》,安东尼·范戴克,约1640年

克劳德·洛兰(Claude Lorrain,1604/1605? - 1682)的早年经历仍有争议。在颇受近代学者认同的版本中,洛兰凭借制作糕点的技艺来罗马闯荡并被画家阿戈斯蒂诺·塔西(Agostino Tassi)雇佣为厨师,巧合之下随塔西学习绘画并声名鹊起。飘泊于罗马期间,风景秀丽的郊外小镇蒂沃利吸引着克劳德走出画室在户外创作,蒂沃利也成为克劳德最喜爱表现的主题之一。他专注于小镇景观,并从自然界中直接汲取构图,他的三十余幅表现小镇的作品被博物馆以及私人所收藏,此次展出的《蒂沃利景色》,用半透明而富有光泽的水墨表现光影,山林的轮廓在充沛的阳光映衬下得到显现,可见艺术家扎实的写生功底。

《蒂沃利景色》(View of Tivoli),克洛德·洛兰

《坐着的人》是弗兰德斯艺术家罗兰·萨委瑞(Roelandt Savery,1576 - 1639)旅居奥地利期间一系列主题和风格相似的创作中的一幅。作品中一个大衣包裹的大胡子老人蹲在地上,带钩而短促的阴影线条勾勒出老人的姿态和身形,头上帽子盖住额头,被包扎的右脚边另外放着一顶宽檐帽,另一只脚藏在其后——这是一幅生动的乞讨形象。作品中艺术家留下的“naer het leven”一词,意即场景直接取自生活而非想象,其他字符是艺术家标注的画面色彩,因为此时的写生除了可以作为独立的作品,还可以是油画创作的前期筹备手段。在16世纪绝大多数画家都在工作室中创作的大环境下,写生为油画创作带来了新的思路。

《坐着的人》(Seated Man),罗兰·萨委瑞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