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解析|美国名校招生看重个人品质吗

导航

大学分析 > 出国留学 > 美国留学 >

完整解析|美国名校招生看重个人品质吗

发布时间:2024-10-31 19:25:46来源:未知

完整解析|美国名校招生看重个人品质吗

  完整解析|美国名校招生看重个人品质吗

  答:美国名校招生除了大家所熟知的学术条件,个人品质作为申请者品德特性的唯一展现,在申请过程中依据占比巨大,不仅因为美国名校整体招生的政策,更在美国高校的教育理念,所以对未来国内申请者存在很大挑战。下面是针对美国名校招生看重个人品质吗的完整回答。

  一)首先明确个人品质定义,掌握在美国名校招生官心中的地位

  与学业成就一样,个人品质是美国名校招生过程中筛选生源时必然会考虑的维度。

  戴维森学院就表示该校“以拥有全国最有才能的青少年组成的学生群体而自豪。这些青少年不仅因为学业前景被选中,也因为个人品质被选中”

  1)个人品质的类型

  个人品质的内涵甚广,指向一系列“无形”的品格(character)与素质(qualities)。

  例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重视“领导能力、品性、积极性、坚韧性、主动性、独创性、创造力、独立思考、责任感、洞察力、成熟度以及关心他人和社区”。

  当然,如某招生官所言“我们寻求个性的广度和多样化”(Davidson-AO-4-160512),各校并不限定个人品质的具体范畴。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就表示:“尽管希望每位成功的候选者在我校寻求的多种品质上表现优秀,但不期待在所有品质上都同等优秀。正如没有录取公式一样,我们也没有每位申请者必须展示的品质清单”。

  维克森林大学的受访者也指出不应窄化优秀品质的类型:“显然很容易说特定类型的个性是优秀的,但有时候内向的人格也不错,可能思考更深刻”(WFU-AO-4-160517)。

  对于个人品质的类型,学界也有不同的界定。

  根据品质本身的特性以及案例校对不同品质的强调程度,其实认为可归纳为四类:

  第一类为创造力、自律、学习热情、时间管理能力等与学业表现直接相关的非认知技能;

  第二类为领导力;

  第三类为公民素质,包括参与精神、团队合作能力、同情心、责任心等;

  第四类为围绕目标持续奋斗、克服障碍的“坚毅”(grit)品质,涵盖成熟度、坚持不懈、毅力、勇气等;

  在这些品质中,领导力和公民素质占据核心地位,尤其得到各校的一致重视:

  “投入和领导力”(WFU-AO-6-160518)、“领导潜能和是否具备服务社会的品质”(USC-AO-4-151215)。

  为了识别申请者是否具备这些难以通过对学业成绩的传统测量反映出来的个人品质,美国名校招生官会仔细查看相关的材料,通过写作内容和风格、面试表现、课外活动参与情况以及教师或咨询师在推荐信中透露的信息等,多途径地加以判断和印证。

  2)个人品质的决策规则

  在美国名校招生过程的决策规则中,个人品质是美国各校独立且主观的必备考察维度,权重往往不亚于高中学业表现或考试分数。

  在2023-2023年通用数据集(common data set)的考量因素重要性评价中,个人品质被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维克森林大学、培泽学院、戴维森学院四校评为“非常重要”,被其余三所案例校评为“重要”、哈佛大学评为“考虑”。

  美国名校非常注重考察申请者“为人”“处事”如何,在乎的不仅仅是学习成绩。

  实际上,在激烈的入学竞争中,学业成就是评价基础,也是几乎所有申请者得到录取考虑的必要条件。

  而个人品质是美国名校综合评价的核心,需要招生官投入的考察时间最多,因其有助于区分众多学业表现“不错的学生”以及学业成就和背景特征类似者,并帮助他们赢得入学门票。

  两位招生官呼应了这一点:“我们查看个人品质,因为它们有助构成差异”(UNC-AO-AM-160505);“对于某位学生的评价,常常能够因其个人品质而加重录取的砝码”(USC-AO-2-151215)。

  二)美国名校教育理念秉承追求成功和注重贡献,未来招生官过程将个人品列为考核范围

  个人品质之所以“被选中”,与美国名校追求成功和注重贡献的教育理念休戚相关。

  这一点从一位招生官对理想生源的描述便可窥见一斑:

  “我们想要非常优秀的学生,不仅修读所在高中的难度课程,在难度课程和标准化考试上取得优异成绩,而且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并担任领导角色。这些学生来到学校后会取得成功,同时对这个共同体做出贡献”(UCLA-AO-1-151218)。

  1)追求成功

  在实用主义文化的影响下,获取外在的成功从而把握自身命运是一位典型美国人的主导性行为动机,也是富足的美国经济所依赖的决定性心理因素。

  帮助学生在大学校园乃至未来职场成功,则成为美国名校在人才培养上的共同信念。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顺利毕业和就业,除了培养环节的发力,美国名校招生环节的把关同样重要。生源本身是否具备大学成功潜能,便成为主要选拔标准之一。

  学生在大学取得成功有不同的体现方式,涵盖课程成绩优异、获得奖项或荣誉、担任社团领导人物、创办公司等,可概括为学业成功和个人成功两个基本维度。

  其中,由于不乏学业优秀者以及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个人成功更被名校重视。

  而个人品质被普遍认可具备有效预测学生成功(尤其是个人成功)乃至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价值。

  不少研究证实了这一点,比如沃伦·威林厄姆(Warren W. Willingham)等发现对于大学期间个人成就和学业成绩的预测,个人品质在高中年级排名和SAT分数的预测水平上有所增值。

  另外,从就业的视角看,使毕业生能够满足工作市场的需求,既是大学教育成功的体现,也是美国高校面临的日益增加的办学压力之一[7],招生官因此颇重视甄别拥有胜任职场所需个人品质的生源。

  领导力在诸多品质中之所以特别受到重视,源于美国社会对于领导地位有强烈的偏好,追求成为超越平凡的领导者是美国人DNA的一部分[8]和成功的象征。

  美国名校更以各领域的领导人物为培养目标,以保持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力的机构形象。

  作为美国最顶尖的高校,哈佛大学历来以培养引领社会各行业发展和变革的领导者为己任,也的确是美国总统、世界500强企业总裁、联邦法官、亿万富翁等精英群体的输送基地。

  两位招生官就提道:“我们希望在毕业后,学生可以成为社会、工作领域中有趣和有成就的人,比如某一天成为总统”(USC-AO-3-151215);“我不认为成功是根据工资来测量的,而是根据对世界做出的积极改变来测量的。我校在这点上为学生进入社会做好了准备”(WFU-AO-9-150901)。

  在培养环节,美国名校提供了大量的组织活动供学生锻炼领导力。

  在选拔环节,美国名校招生办便强调领导潜能是申请者应该展示出的特征,并在录取决策中赋予关键性权重。

  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名校招生官看重的领导力,往往限于政治或商业权力,而非诸如“在解决数学问题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或“是21世纪最好的诗人”等学术或艺术才能。

  招生官一致表明希望寻求在高中即拥有领导经验的生源,该类学生进入大学后会迁移其品质,积极参与至校园生活中并扮演领导者角色。而且,具备领导才能的学生,一般会更努力学习、更有组织性、更自律,进而更可能取得大学学业成功。

  2)注重贡献

  除了实现个人抱负,美国人也很注重对所在共同体做出贡献。

  通过人才培养、参与社会治理、为社区服务、研发技术产品等形式,促进国家、社会和所在州的发展,是美国名校又一普适的办学理念。

  维克森林大学就直接以“为了人类”为办学宗旨。在本科阶段,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公民更是学校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途径。

  案例校均注重引导在校生积极投身于诸如志愿服务、关注政治事务的公民活动,以强化参与合作精神、关爱他人等公民素质。

  同时,美国高校本科教育的前两年通行博雅教育,研讨式课堂颇为常见,这就需要学生主动参与提问、讨论,以贡献不同的观点,激发同伴思考。

  学生大一阶段也基本要求住校,与同学、舍友、同一组织成员之间互动频繁,需要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融入大学共同体,并做出各自的贡献。

  两位招生官点明了这一点:“当学生来到这里,他们将成为社团的成员、成为其他人的室友。我们想要他们成为集体需要的人,学业表现也不错……我认为许多高校寻求的生源特征彼此之间是类似的”(USC-AO-3-151215);“我们发现数字并不总能代表一个学生,学生在课堂内外的经历均有助于为校园带来贡献。

  大学不是只去课堂然后回到宿舍、第二天又去学习的地方。学生参与课外活动,从生活、与同伴的互动、参与俱乐部和社团等经历中学习,这些都有助于学业和个人成长。

  对我们而言,想要在大学校园拥有这些贡献的价值,但录取过程却没有认识这一点,将无法达成目的”(UCLA-AO-1-151218)。

  生源是否具备给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带来贡献的潜能,便相应地成为美国名校的另一选拔标准,个人品质、特别是公民素质则是招生官判断该潜能的主要指标。

  根据哈佛大学的评价指南,对个人品质的打分,须基于申请者入学后对餐厅对话、学习小组以及毕业后对社会会做出怎样的贡献。

  维克森林大学力求通过有效的招生政策来寻得求知欲强、品德高尚并有社会良知的生源,一如其招生官所言:“我认为我校做了许多事情确保学生努力学习,成为一个好的公民,对社会做出贡献。

  这不全是招生办的功劳,但是是从招生办开始的。这是我喜欢这个办公室的原因之一”(WFU-AO-9-150901)。

  因此,与领导力一样,美国名校期待选中那些在高中即具备良好个人品质和公民素质根基的申请者,以迁移其惯习至大学,从而助力学校办学使命的达成。

  三、亚裔族群品质存在缺陷,美国名校在招生过程中会存在一定成见

  反观亚裔族群的品质特征,美国主流文化认为亚裔通常缺乏成功人士具备的诸多优秀品质(领导力、自信、合作能力、服务精神等),特别是亚裔男性少有阳刚男子汉气概。

  在以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为主体的美国社会,华人男性人物形象在很长一段时间被“阉割”和女性化,目的在于凸显白人男性拥有的以强壮、有力、极具竞争性和领导力为特征的支配型男性气质。

  尽管在某些指标中,亚裔可谓是美国最成功的群体,比如受高等教育程度和中位收入更高,但晋升到政治、商业、金融、律师、科技等领域管理层的可能性却最低。

  而亚裔遭遇职场天花板的直接原因,往往会归咎于男子汉气概和领导力的缺失。

  社会责任感较弱,比白人和非裔更少从事公益活动,亦是亚裔被贴上的标签,进而影响其跻身精英阶层。

  有数据显示,2015年白人参与无偿志愿服务的比例最高,占26.4%,非裔次之(占19.3%),亚裔则为17.9%,稍高于拉丁裔(15.5%)。

  基于对亚裔族群品质特征形成的刻板印象,美国名校对亚裔申请者的个人成功潜能和贡献潜能存有一定的成见。

  在不少美国名校招生官看来,亚裔家庭培养的子女多是温顺听话的“模范少数族裔”,勤奋刻苦,学业优异,行为守规范,以精通技术、找到收入稳定的好工作为奋斗目标,更多地扮演着追随者的角色,难以成长为心怀天下、乐于奉献、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领袖型人物。

  而且,亚裔学生入校后对所在共同体的贡献能力不足。这一点不仅体现于更少参与公民活动,而且还包括没有很好地促进大学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

  在加州大学的本土学生中,2006年、2018年、2023年,亚裔学生上课提问的活跃程度和对课堂讨论的贡献度均为最低。

  实际上,早在1990年,哈佛大学便将亚裔申请者刻画为“安静、害羞、数学导向、个性不那么有吸引力”。

  时至今日,这一有意的或内隐的偏见仍然存在。据诉讼文件披露:哈佛大学的顾问和专家倾向于信任流传的刻板印象,认为有别于非裔、拉丁裔和白人同伴,亚裔申请者不够“多向度”(multidimensional)、不够“全面”(well-rounded)、不够“平衡”(balanced),仅仅是“学业聪明”,缺乏“在其他领域的长处”,因此虽然优秀、但不足以入读本校。

  以上是关于美国名校招生看重个人品质吗完整介绍,如果您对美国留学感兴趣,欢迎您在线咨询51出国留学留学老师,51出国留学留学专注美国前30高校申请,助力国内学子顺利获得美国藤校入读资格。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