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排名全国第几(华中师范大学排名2024最新排名)
发布时间:2025-01-03 15:19:10来源:未知
华中师范大学(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华中师大”,位于湖北省会武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入选国家“2011计划”、“111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创始高校,武汉七校联合办学成员,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国家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高校,是国家培养中、高等学校师资和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一、华中师范大学排名全国第几?华中师范大学排名2022最新排名1、在2022年软科中国最好大学排名中,华中师范大学排名全国第50名。
2、在2022年武书连中国大学综合实力排名中,华中师范大学排名全国第58名。
3、在2022年校友会中国大学排名中,华中师范大学排名全国第37名。
4、在2022年金平果本科院校竞争力排名中,华中师范大学排名全国第59名。
综上可知,华中师范大学2022年在全国排名第37名至59名之间。
二、华中师范大学介绍华中师范大学位于九省通衢的湖北省武汉市,坐落在武昌南湖之滨的桂子山上,紧邻武汉市地铁2号线和8号线,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首批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教师教育“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是国家培养中、高等学校师资和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
历史沿革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是在1903年创办的文华书院大学部、1912年创办的中华大学、1949年创办的中原大学教育学院的基础上,1951年组建公立华中大学,1952年改制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1953年定名为华中师范学院,1985年学校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并由中原大学创始人之一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校名。学校在百余年的发展中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汲取了外来文化的养分,更弘扬了革命文化教育的传统,形成了“忠诚博雅、朴实刚毅”的华师精神,为国家培养了近40万优秀人才。
办学实力
一流学科 (3个)
政治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
国家级及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 (54个)
国家级 :法学、社会工作、学前教育、汉语言、俄语、日语、 新闻学、地理科学、统计学、数字媒体技术、信息资源管理、 旅游管理、美术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数学 与应用数学、物理学、教育学、教育技术学、体育教育、汉 语言文学、英语、化学、生物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与 技术、行政管理、电子商务、音乐学、经济学、国际政治、特殊教育、运动训练、朝鲜语、翻译、应用化学、地理信息科学、应用心理学、软件工程、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工商管理、舞蹈学、绘画、视觉传达设计
省级 :生物技术、环境设计、政治学与行政学、法语、广播电视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通信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国家重点学科 (8+1个)
中外政治制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学原理、汉语言文字学、中国近现代史、 理论物理、农药学、文艺学 ( 重点培育学科 )
博士后流动站 (18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
第一个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4年经国家批准设立,此后的20年间,华师先后成立了中国语言文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数学、化学、生物学等1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涵盖了哲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管理学、艺术学7大学科门类。2015年新增一个企业工作站,2019年又新增外国语言文学、地理学和植物保护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21个)
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 语言文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统计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学、哲学、社会学、外国语言文学、 地理学、生物学、植物保护、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32个)
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 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数学、 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统计学、电子科 学与技术、信息与通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 与工程、公共管理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音乐与舞蹈学、 美术学、设计学、社会学、外国语言文学、天文学、植物保护
第四轮学科评估学校上榜学科名单 (19个)
A 类 :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政治学、中国史
B 类 : 数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物理学、化学、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社会学、外国语言文学、地理学、生物学、 统计学、公共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世界史
人才培养
学校努力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现代人才培养思想,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突出学生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的整体优化,大力倡导创新教育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行本科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实施弹性学制、素质学分制、主辅修与双学位制,重视实践教学,提倡文化育人,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学生社团活动十分活跃。多年来,学校形成了“博学、博爱、博雅”的“三博”校园文化,120个学生社团活跃其中,“创新杯科学文化节”“树人杯艺术文化节”“博雅大讲堂”“一二·九诗歌散文大赛”“桂苑之歌”等成为我校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武汉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舞台。2013年,教育部对学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办学方向和办学质量得到充分肯定。2018年,“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重构与探索实践”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优良,实现了校园无线网络及学生宿舍空调全覆盖,10余栋现代化教学楼,三座图书馆,馆藏面积近4万平方米,藏书约300万册,电子图书104万册,中文数据库37个,外文数据库43个,自建6个特色数据库,具有先进的“校园文献网络化管理与服务系统”。馆藏古籍图书9105种,111779册,其中有善本书455种、3511册,含明版105种、1777册,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等生活设施完善。
此外,大学生活动中心、多功能体育馆、游泳池、篮球场、足球场、排球场、网球馆、乒羽馆等各类现代化设施也较好地满足了学生的文化生活需要。
国际交流
学校高度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国际化水平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学校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法国、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和菲律宾等70多个国家的150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学术联系。学校常年聘有外籍专家和教师在校任教,并邀请高层次专家来校讲学,开展合作研究。除派遣教师赴海外留学深造外,学校还选择合作院校的优势学科专业,进行学生联合培养,每年有约90个国(境)外交流项目,几百名学生可赴境外交流学习。目前,与国外大学共建四所孔子学院,积极选派汉语教师及志愿者赴国外开展汉语教学,传播中国语言与文化。大力推动学生的国际双向流动,每年选派大批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在校长短期国际学生人数达2900余人,生源遍布全球140多个国家。
招生政策一问一答
1. 贵校本科招生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答:学校本科主要招生类型有:普通高考生(含艺术和体育类考生)、保送生、高水平运动队、运动训练、国家专项、高校专项(农村单独招生)、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专项计划(以下简称“优师计划”)、华侨、港澳台地区学生、少数民族预科生、内地西藏班和内地新疆班等。
2. 贵校普通文理科今年的录取批次在第几批?该何时填报志愿?
答:学校2022年在湖北统一放在第一批录取(包括公费师范、非公费师范和非师范专业),其它省(自治区、直辖市)执行公费师范专业提前批次录取,非公费师范、非师范专业第一批次录取。
3. 贵校今年共有多少本科专业招生?
答:学校今年共有75个本科专业(22个大类)面向全国招生。
4.贵校招生计划和往年录取分数、位次值、选考科目要求如何知晓?
答:考生和家长可以登录学校本科招生网(http://zs.ccnu.edu.cn/),通过“分数&计划”入口进行查询。也可以关注学校本科招生微信公众号(华中师范大学本科招生办),在微信界面左下角“招生咨询”栏目中通过“分数&计划”入口进行查询。还可以在微信中搜索微信小程序“华中师范大学本科招生”,查询招生计划及近几年录取分数、位次值、选考科目要求等信息。
5. 贵校今年招生政策有哪些特点?
答:首先,招生类别上有公费师范、非公费师范和非师范。非公费师范主要是为了满足那些愿意就读师范专业又不愿意受到公费师范政策限制的考生的选择。其次,继续执行150个计划用于招收“优师计划”考生,鼓励乐教、适教的考生报考 “优师计划”。再次,大类招生,通过大类招生进校的学生根据各个学科课程安排,在大一或者大二基础课程结束后,根据个人意愿,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专业分流。最后,交叉培养、直博培养,学校开设了 “化学英才直博班” 1个直博班,实行本硕博一贯制培养。开设物理学(基地班,拔尖计划2.0)、历史学(基地班)、历史学(开沅班,拔尖计划2.0)、汉语言文学(基地班,拔尖计划2.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地班)等5个基地班,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研究性人才。开设了数学经济学交叉班、化学生物交叉班、法学经济学交叉班3个交叉班,旨在培养创新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6. 请问哪些专业在录取时有特殊要求?
答:以下专业有一定特殊要求:
(1)英语(师范)和翻译只招英语考生,日语专业只招日语、英语考生,俄语专业只招俄语、英语考生,法语专业只招法语、英语考生,朝鲜语(韩语)专业只招朝鲜语(韩语)、英语考生, 西班牙语只招英语、西班牙语考生。
(2)师范专业考生身高原则上男生不低于1.6m,女生不低于 1.5m,且面部无疤痕(若低于身高要求或面部有疤痕,建议报考非师范专业)。
(3)身体原因专业受限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
7. 请问新高考改革省份选考科目有什么要求?
答:新高考改革省份选考科目要求,考生可登陆我校本科招生网“招生指南”板块查询,也可咨询当地招生部门了解。
8. 什么是高考总分和特征成绩?录取时如何使用?
答:高考总分是指考生高考各科成绩的综合。特征成绩是指考生的高考总分和政策性照顾分值的综合。例如某一少数民族考生的高考总分为 570 分,少数民族政策性照顾 10 分,其特征成绩为 580 分。省招办投档一般采用考生特征成绩。学校录取时按特征成绩进行专业录取。所有高考加分项目及分值不适用于不安排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的招生项目。
9. 贵校是否设有专业级差?若不服从专业调剂会被退档吗?
答:我校无专业级差,具体录取政策为:确定考生录取专业时,以考生投档成绩为准,实行分数优先的原则,无专业级差,总分相同时,按相关科目排队,其中文史类考生依次比较文综、语文、数学、外语;理工类考生依次比较理综、数学、语文、外语;综合改革类(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浙江省、山东省、海南省、广东省、江苏省、河北省、重庆市、辽宁省、福建省、湖南省、湖北省)考生依次比较语文单科成绩、数学单科成绩、外语单科成绩;西藏、新疆内地高中班文史类依次比较语文、数学、外语,理工类依次比较数学、语文、外语。若单科成绩完全相同,我校将使用预留计划录取。所有专业志愿都无法满足的考生,如果服从专业调剂,将调剂到其他专业;所有专业志愿都无法满足又不服从调剂的考生,作退档处理。
10. 如果对所录取的专业不满意怎么办?
答:学生进入学校后,如果对专业不满意有多种解决方式:
一是学校每年12月份组织转专业考试,学生提出申请,并通过考试实现转专业,每位同学大一和大二分别有一次转专业的机会。
二是在校期间,除主修专业外,还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发展需要,选择其他专业的课程学习并取得相应学分,辅修学士学位将在主修学士学位证书中予以注明。
三是学校大部分学院都实行了大类招生,学生一年级或者二年级学习完相关专业的基础通选课程后,根据个人兴趣特点,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专业方向分流。因此,建议考生最好不要因为挑剔专业而放弃学校的录取机会。
11. 何谓“公费师范生”?具备什么条件可以报考公费师范生?
答:经国务院批准,从2007年秋季起,包括学校在内的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开始实行师范生公费教育。公费师范生报考对象为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高中毕业生,并达到学校在生源所在地的录取分数线;思想品德优良,热爱教育事业,身体健康,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的有关规定。
12. 何谓“优师计划”?具备什么条件可以报考“优师计划”?
答:“优师计划”是2021年开始,为落实新时代强师计划,加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队伍,特别制定的国家级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作为定向就业招生计划,纳入普通高等学校年度招生规模。报考本计划的考生均须参加当年全国统一高考,实行单列志愿、单独划线,提前批次录取。优师计划面向中西部省份招生,参考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选拔乐教、适教的高中毕业生。优师计划师范生录取后、获得入学通知书前,需与培养学校、生源所在省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定向就业县人民政府签署定向就业协议。优师计划师范生在学期间户籍仍保留在原户籍所在地,毕业后可按有关规定迁入定向就业所在地区。学生在校期间享受免除学费,免除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品学兼优的“优师计划”学生还可享受国家和学校设置的各类奖学金。学生享受就业、职前培养、职后发展等方面国家相关优惠政策。
13. 录取期间考生可查询电子档案运行的哪几种状态?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答:录取期间,考生可查询电子档案运行的7种状态:
(1)“自由可投”:表示该考生的档案没有投出去或投出去后被学校退档。若是被学校退档, 考生可看到最近一次院校退档的理由。
(2)“已经投档”:表示省招办已将档案投给了院校,但院校还未下载投档信息。
(3)“院校在阅”:表示院校已下载了投档信息,正在审阅考生的电子档案。院校在阅并不表示考生已经被录取,省招办投给院校的档案一般多于招生计划数,院校通过阅档后还要退出不予录取的考生档案。
(4)“预退档”:表示该考生因种种原因院校不予录取,院校向省招办提出退档,对每一个预退档的考生院校都会注明退档理由。
(5)“预录取”:表示院校准备录取该考生,已通过网络将拟录取名单提交给省招办,等待省招办网上录检审核。
(6)“录取待审”:表示院校拟录取名单已经通过省招办网上录检审核,但录取名册还未经省招办审核签字盖章。
(7)“录取”:表示录取名册已经通过省招办办理了审核签字手续,加盖了录取专用章。
14. 入校后,贵校公费师范、“优师计划”和其他专业之间能否互转?
答: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教育部等部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18〕75号)(以下简称“通知”)及《华中师范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生打通培养后分流选择专业及跨学科专业门类转专业管理细则》,学校每年12月份开展转专业工作,但涉及到公费师范专业的进出,学生提出申请并通过学校考核的,学校需与生源所在省份教育主管部门协商,获得同意后,方可转换专业。
入学后,“优师计划”定向就业师范生不得转为非优师专项学生,可按程序在“优师计划”招生专业内申请转专业。
15. 公费师范生入学要求和相关政策是怎样的?
(1)师范生报考是否有特殊要求?
答:师范专业考生身高原则上男生不低于1.6m,女生不低于 1.5m,且五官端正,面部无疤痕。
(2)公费师范生的具体优惠政策是什么?
答:公费师范专业学生签订免费师范生协议以后,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600元/ 月),在教育系统自主择业,国家确保就业。品学兼优的公费师范生还可享受国家和学校设置的各类奖学金,奖励金额800-10000元不等。
(3)就读公费师范生的具体就业政策是什么?
答:合格的公费师范毕业生需要在教育系统工作六年以上,一般在教育系统内自主择业,国家确保就业。学生毕业时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在需求岗位范围内进行双向选择,切实为每一位合格毕业生安排落实任教学校,在此期间,可在学校间流动或从事教育管理工作。
(4)公费师范生是否有继续深造的机会?
答:经考核合格的公费师范毕业生,可免试就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职学习专业课程,任教考核合格并通过论文答辩的,学校统一颁发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并鼓励继续攻读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16. “优师计划”入学要求和相关政策是怎样的?
(1)师范生报考是否有特殊要求?
答:师范专业考生身高原则上男生不低于1.6m,女生不低于 1.5m,且五官端正,面部无疤痕。
(2)“优师计划”的具体优惠政策是什么?
答:“优师计划”学生签订《优师计划定向就业师范生协议书》后,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600元/ 月),品学兼优的“优师计划”学生还可享受国家和学校设置的各类奖学金,奖励金额800-10000元不等。
(3) 就读“优师计划”的具体就业政策是什么?
答:合格的“优师计划”毕业生需要在教育系统工作六年以上,一般在生源地县域教育系统内双向选择,由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安排至生源省份定向县县域中小学任教,入编入岗,任教服务不少于6年。在协议规定服务期内,经归口管理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并报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可在定向县域学校间流动。学生享受就业、职前培养、职后发展等方面国家相关优惠政策。
17. 请问入校后,是否必须将户口迁入学校所在地?
答:学生在获得学校入学资格后,自主选择是否将户口迁入。“优师计划”招收的定向就业师范生不办理入学户籍迁移。
18. 如何选择理想的学校?
答:我们常说“七分考、三分报”,高考志愿填报对考生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据我们进行高考志愿填报咨询工作的经验,我们认为考生要填报志愿,第一,明确个人的兴趣特点和人生志向;第二,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分数情况,比如,处于的分数段,在本省大致的排名情况等;第三,提前有针对性的搜集整理高校的招生信息;第四,充分了解本省的高招录取政策。
选择学校还应综合考虑高校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力量、校园环境等,以及各专业的学科实力、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就业去向等。
19. 贵校的综合实力如何?
答:学校现有“双一流”学科3个,政治学、教育学和中国语言文学。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4个,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学校现有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5个、国家文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历史学、物理学),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6门,湖北省品牌专业17个,是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建设高校、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高校和教育部信息化试点高校。学校目前设有中国语言文学、物理学等19个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工作站),有2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8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172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现有教职工3500余人,专任教师1954人,副高以上职称1344人(教授564人、研究员15人、副教授726人、副研究员39人),博士生导师355人,现有专兼职院士、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海外高层次人才工程入选者、“万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教学名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68人(79人次)。
十三五以来,科研总体实力持续提升,科研经费累计突破17 亿元。累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36项。教育部年度基金项目194项,项目数居全国高校前五。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7项。荣获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2项、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项。荣获第八届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20项,其中一等奖3项。获批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国农村研究院在教育部2016年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测评中排名全国第一,成为教育部签约智库。新增12个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和2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17份高水平咨询报告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及主管部门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