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管理学院在哪
发布时间:2025-01-07 15:47:17来源:未知
武汉科技学院阳光校区 其实不错,看看我在网上找的一些文字和图片 武汉科技学院阳光校区 武汉科技学院阳光校区,简称阳光小区,座落在美丽的南湖 称来源是它选址在江夏区普安新村,原名曙光村,曙光所照之区是为阳光校区。在阳光校区的一、二期建设中,学校总投资7亿多元,同时通过争取工程项目立项等措施、减免办证等各项费用达1800多万元,争取上级主管部门财政拨款880万元,圆满完成了预期建设目标,为实现学校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武汉科技学院阳光校区 - 校园简介 武汉科技学院阳光校区是武汉科技学院位于武汉江夏区阳光大道的一个校区。该校区占地规模大,校园环境清新优雅,非常适合广大师生的学习和生活。阳光校区各种场馆和设施齐全。校园内配有独立的校医院,校图书馆,和供予校园内各团体。协会以及大型校园活动的大学生活动中心。 学校拥有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管理手段先进的现代化图书馆,有各类文献总量190多万册,其中印刷型文献100。6万册;长期订购中外文期刊2000余种;购买自建中外文各类数据库28个,拥有涵盖各学科丰富的电子资源,实现了印刷型文献借阅、电子文献阅览、视频点播、多媒体播放、信息检索、文献传递、用户培训等网络化服务。 武汉科技学院阳光校区 - 建设背景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实施“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全面推进,中国走向世界大舞台的新局面已经到来,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和公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激增,政府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扩大办学规模,以适应中国高等教育从英才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的形势。从1999年起,国内各高校都大幅度地增加招生规模。2001年,我校的招生规模超过3000人,在校生人数突破10000人,南湖校区435亩的校园已经显得十分拥挤,办学用地的不足已经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拓展学校的办学空间势在必行。 武汉科技学院阳光校区 - 院系概况2006年已有在校本科生、研究生14000余人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教职工1500余人,专任教师近1000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400余人。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12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50余人。在教师队伍中,有双聘院士1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9人,湖北省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及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和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3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学校还聘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 2006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被评为优秀。学校拥有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42个本科专业,现有学科覆盖了工学、理学、哲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教育学八个学科门类。设有服装学院、纺织与材料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化学工程学院、环境与城建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社科学院、理学院、外语系、财政经济学院、会计学院、工商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17个院系和公共课部、体育课部等2个课部。 武汉科技学院阳光校区 - 校区建设建设新校区对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校区选址后,学校于2002年12月,成立了新校区建设办公室,专门负责与江夏区政府、江夏区庙山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以及普庵村的协调和全面负责新校区的规划与建设工作。学校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分期建设阳光校区。 综合大楼 为了保证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学校特邀请了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浙江大学建筑设计院以及重庆大学建筑设计院等四所国内知名的建筑设计院参加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学校将四家设计院的方案在校内公开征求师生员工意见,并组织校外专家评审。经过招标答疑及评议,初选请浙江大学建筑设计院和同济大学建筑设计院在原有基础上,再次进行修改性设计。2003年5月,经过院建设领导小组对修改性方案的审定,浙江大学建筑设计院一举中标。 2003年8月,我校特邀请中南建筑设计院、武汉市建筑设计院、华中科技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研究中煤集团武汉设计院等四家具有一级资质的设计单位对我校新校区一期建设的单体综合教学楼、现代教育中心、学生宿舍、学生食堂进行设计,在设计院的精心设计和反复修改后,经过院建设领导小组对修改方案的审定,确定中南建筑设计院、武汉市建筑设计院为我院一期单体建筑设计单位。2003年6月18日破土动工,进行三通一平,同年12月8日单体建筑正式动工,经过一年多建设,先后按期完成了综合教学楼、现代教育中心、学生一食堂、学生公寓1-5号楼、足球场、田径场、体育场看台、浴室、加压泵房及配套的市政道路、水电、管网、绿化等的建设,确保了2004年9月新生顺利入住。 坚持“在改革中讲稳定,在稳定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抓质量,在质量中显特色,在特色中上水平”的科学发展思路,武汉科技学院正在不断改革创新,为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武汉科技学院阳光校区 - 院校历史沿革1、1958~1978年 武汉科技学院的前身是建于1978年的武汉纺织工学院。武汉纺织工学院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58年创办的武汉纺织学院和湖北轻工业学校。 1958年初,经纺织工业部批准,由武汉市纺织工业局在武汉市武昌区三层楼创建武汉纺织学院。隶属武汉市纺织工业局领导。学校首任党政负责人是王建元、祁连山。 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湖北纺织企事业单位培养、输送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学校设有纺织工程、印染工程2个本科专业和财务会计1个专科专业。分专科、本科2个学历层次招生,附设预科班。预科1年,专科学制2年,本科学制4年。1958年学校从湖北省各纺织厂优秀工人和干部中选拔招收预科30人(预科1年后转入专科),从高考生中择优录取专科30人、本科40人。1959年,学校纺织和染整专业招收本科生50人,预科和专科生共计60人。1960年,学校对专业进行调整,取消染整专业,将已招收的1958、1959级染整专业学生全部转入纺织专业(棉纺、棉织)学习。 1960年,由于自然灾害,中家经济处于困难时期,教育政策调整,学校停止招生。至此,学校共招收了两届学生。1962年7月学校停办,以后又是“文化大革命”,为此一直没有给这两届学生发放毕业证书。1984年,为进一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合理解决武汉纺织学院1958级和1959级毕业生的历史遗留问题,经湖北省教育局批准,由武汉纺织工学院给这两届毕业生补发大学毕业文凭。 湖北省轻工业学校创建于1958年,校址在武昌马房山。学校隶属于湖北省轻工业局。学生来源为中考统招生,学制三年。学校也由于受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而曾经中途停办。1970年,学校恢复办学,设纺织、印染、造纸、机械、食品等5个专业,主要接收工农兵学员,在校生700多人。1974年张文均同志担任主持工作的副校长。1978年,经上级批准,学校轻、纺分家,以纺织类专业为基础,有近110名教职工在张文均、卢鸿昌带领下着手组建武汉纺织工学院。 2、1978~1998年7月 校园风采 1978年12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发出《关于同意恢复和增设一批普通高等学校的通知》([78]教计字1427号),同意新建武汉纺织工学院。学校隶属纺织工业部(1993年后改为中国纺织总会),实行纺织工业部与湖北省双重领导,以纺织工业部为主的管理体制。专业设置为纺织、印染、化纤、机械、电气自动化,在校生规模暂定3000人。 1979年5月,纺织工业部通知成立武汉纺织工学院筹建小组,组长为黄浮沉,副组长沈帆、张文均、王金安,组员卢鸿昌;同年8月,湖北省纺织工业局党组批准成立中共武汉纺织工学院临时支部,支部书记黄浮沉、副书记张文均。1979年11月,湖北省基本建设委员会向武汉市建委发出《关于武汉纺织工学院院址》(鄂基函[1979]060号)的函,同意学校校址选定在武昌关山国营七三三厂生活区西侧(即现在的洪山区纺织路1号,武汉科技学院南湖校区)。 1978年,经湖北省和教育部同意,学校委托湖北轻工业学院招收棉纺、机织、染整、机械、自动化5个专业共157人,教学地点设在武昌马房山省轻工业学院内。1979年没有招生。1980年,共招收纺织工程、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2个本科专业93人。之后招生专业、招生人数逐年扩大。到1998年,招生扩展到20个省市1054人;开办专业已拓展到涵盖工学、文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五个学科24个专业;教职工832人,在校学生3618人。1998年5月6日至10日,教育部高等工科院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专家组对学校本科办学条件进行了评估,学校被评定为合格。 校园风采 3、1998年7月~2005年12月 1998年7月,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学校由原纺织工业部和湖北省双重领导以纺织工业部为主,改为由中央与湖北省共建、湖北省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1999年8月,学校更名为武汉科技学院。 更名后,学校确立了在继续为纺织行业服务的同时,主动把学科建设纳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战略,确立了“保持纺织服装特色和优势,立足湖北,面向中、西南,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科学定位,确立了通过实施“学科建校、创新立校、人才强校、管理兴校”四大工程实现办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 根据这一思路,学校抓住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突破办学空间不足的瓶颈。2002年8月湖北省对外贸易学校整体并入武汉科技学院,成为雄楚校区。2003年申请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在武汉市江夏区庙山开发区普庵村新征土地1648亩建设阳光校区。 图片打字不易,如满意,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