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高校如何确定分类标准
发布时间:2024-11-11 01:47:44来源:未知
一类本科通常指全国重点大学、进入211工程的本科院校以及各省指定的省重点本科院校,俗称一本,所划的分数线称为一本线,又叫重点线; 第二类是面向全国招生的普通本科,比一本低一个档次,俗称二本(当然有些二本院校的录取线也是很高的,比如天津外国语学院,北京二外等),在第二批录取; 第三类本科指的是地方性本科,也有一部分为重点院校下设的独立学院(就是那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大学,借用别人的牌子招生),主要面向省内招生,是一种最低档次的本科院校,这些学校大多是原来的专科升格而成,俗称三本。 在选择高校分类标准时,既要考虑有利于为社会培养人才,满足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类型的需要,又要充分尊重人的差异,使不同智力类型(不是智力水平)、个性特征的学生均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也就是说,高等学校分类的依据应该兼顾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力求使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在现实条件下实现最大程度的统一。 兼顾大学承担的三大社会功能 从高等教育的发展史看,大学具有三大功能:教育功能、探索功能和服务功能。 大学自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担负着教育的功能,教化不仅是大学最初的发展动力,也是其贯彻始终的价值所在。教化的基本手段是教学,因此,大学不可以对教学有丝毫的忽视,更不可因为将某些高校作为研究型大学而将教学这一基本功能剥离出去。大学的探索功能古已有之,大学要为学术自身发展的理由而存在。尽管现代社会要求大学走出象牙塔主动介入到现实生活中,但这不等于大学可以放弃传统的理念。大学的本性决定了自由、独立和批判精神永远是大学应该执守的精神,自由、独立和批判精神是大学之为大学的根本所在。正由于此,大学才可以超越现实,超越既定利益集团对大学的要求,在现实的政治和经济利益面前保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337613832持客观立场而着眼于社会和个人的长远发展,并且成为国家最核心的思想、学术阵地,在整个文明体系中拥有独立的文化权威。 对高校类型的划分,应有利于体现大学精神,维护大学精神,这是大学在整个社会占有独特的崇高地位的关键。 服务功能是三大功能中开发最晚、最具发展潜力的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越来越意识到不能一味地把自己关在高楼深院,而应当投身于社会实践,直接参与社会的变革,发展社会生产力,服务于社会,回报社会。高校分类应能体现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为大学与市场结合提供合理空间。 有利于完成国家的人才培养任务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实际上是对高校类型划分提出的最现实的要求。科学的分类不仅要有利于培养这三类不同类型的人才,而且其数量结构应当合理。 一方面,要保证少而精的精英教育机构承担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任务,培养在各个领域有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国家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在我国、在世界领先的带头人和杰出人才。 另一方面,还要有大批的高校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许多承担大众化教育任务的高校规模扩张、升格愿望强烈,这种与现实社会需求的错位无疑会影响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 有利于调动各高校的办学积极性 高校分类既要符合划分的逻辑规则,又要具有实际可操作性,要有利于调动各高校的办学积极性。目前存在的各种高校分类法均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层次与类型混淆、科研与教学对立、重点与类型配对、学制与类型牵联等问题,致使各高校在发展中出现了层层攀高、逐大求全、千校一面、缺乏特色以及人才市场供需错位现象。一些高校在“高枕无忧”地享受着国家的优厚待遇,另一些高校则为改善自身环境而急功近利。之所以未能充分发挥各自在人才培养上的积极性,关键在于缺乏一种公平竞争的环境。 科学合理的高校分类应有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使强者有压力,弱者有动力。每一类型都应有重点院校,都可以成为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社会认可的一流大学。 相同类型的高校遵循相同的质量标准、评估体系、国家政策,各高校均有同等的机会上层次、报重点、争一流。硕士点、博士点、重点高校等,不应作为高校类型划分的标准,国家基于特定时期的特殊需要而树立起的各类样板学校也不应作为高校分类依据。决定高校类型划分的不是教育层次、科研能力、办学规模以及学习年限等外在因素,而只能是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差异。围绕培养目标这个中心对高校进行分类,才会使各高校明确自身定位,集中精力于教学质量,凸现特色,而不必盲目地向大规模、高层次、综合化方面趋同。围绕培养目标对高校进行分类,也便于国家制定恰当的投资与激励政策,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实行分类指导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