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高中转到大学然后适应大学的新生活呢

导航

大学分析 > 高考新闻 >

如何从高中转到大学然后适应大学的新生活呢

发布时间:2024-11-03 17:56:04来源:未知

如何从高中转到大学然后适应大学的新生活呢 高中阶段因为认知本身的局限性,对大学的主观勾画是许多高三学生备战高考的精神支柱,但这种勾画与现实之间的相关性如何却从没有认真地考虑。初入大学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引起内心的矛盾、冲突和纠葛,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新环境的认知和接纳。  帮助学生对大学有个客观理智的认识,并建议他们可以利用假期旅游的机会对理想的大学进行实地考察,明确自己的目标,既可减缓大学适应性问题,又可以成为强化高考的内在动机。  人际关系:跨地域交往顾虑多  对于“每个人都很善良、会交到很多朋友”这一说法的认同度,大学一组是46.7%,二组是10%。两组的差异说明,各重点大学多以本地或临近地区学生为主体,相对比较轻松,二组是全部到外地上大学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上显得比较谨慎,顾虑比较多。  在“你觉得与和自己来自不同政治经济条件地区的同学交往如何”一题中,两个组也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一组认为“还可以”的占33%,二组占17%,认为“比较有困难”的,一组是13%,二组是29%。可见,跨地域交往的确会给人际认知带来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在“你觉得升入大学之后和父母的关系如何”一项中,平均60%的大学生选择“开始理解他们了”,而高中生中有37% 的人选择了此项。尤其是二组学生,72%选择“理解父母”,43%选择了“与父母亲心灵近了”,这说明到外地上大学的经历促进了亲子交流,并帮助大学生更 加客观地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学习的专注度:大学生认为学习比高三还紧张  对专业的了解,67%的大学生表示,在填报志愿时不了解大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未来就业情况,这是许多大学生学习不够主动的根本原 因。而目前近85%的高中生则认为“根据高考的分数再决定”,54%的学生根本还没有意识到需要了解这些。这是造成许多大学生升入大学后满意度低的主要原 因,误选专业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甚至出现一些行为问题。  我国的大学是“严进宽出”模式,高中生对大学持有“60分万岁”的误解。认定“鲤鱼跳过龙门”就完全可以按照自我的目标自由发 展。随着高校改革和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使部分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发现学习的压力是很大的。最低标准是修满学分,能够拿到学士学位;同时为了提升自己未来就业 的砝码,还要面临着保研和考研压力。对于那些学习方法落后、自我管理能力差的学生而言,连最低的标准都成了很难达成的一件事情。  在这个问题上,高中生和大学生的差异性比较明显,而两组大学生的态度则比较一致。在自由访谈中许多大学生认为大学的学习比高三还紧张,因为离自己走出校园进入社会越近,对自己的现实生活的考虑会越具体。  大学的学习方式与中学有很大的差别:大学的学习是开放的、是主动性的、自觉性的学习。大学里有开放的图书馆,有开放的教师资源,有开放的学术讲座,更需要同学自己的主动与自觉。  此外,还要避免因学校或 专业不理想对大学失去信心。有些同学在高考中没有把握好,与理想的大学或者专业失之交臂,从而就觉得自己的抱负将难以实现。其实,如果你认为所在专业不够 理想,完全可以通过选修第二专业来弥补。需要注意的还有,不要用有色的眼镜看待学校,应该尽可能地了解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只要善于发现和吸收,就可以走到 学科的前沿。而且,当今知识更新的速度非常快,终身固守一个专业的情况已不多见。因此,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不断完善自己非智力因素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在高中心理辅导中将专业和未来行业的发展前景讲给学生就会减少许多问题。  社会活动:高中生对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  在“你对大学中的活动看法”一题中,“可以充分展示自己,会积极参加”选项大学生接近40%,而高中生则选择67%,说明高中生对 大学生活的期待高,具有理想化倾向。而在两组大学生中,对大学的社团的认知,第一组中13.3%的人认为,“学生搞的东西水平有限”,第二组选此项的更是 高达65%。  对于“是否参加大学的联谊活动”,27%的高中生选择“一定去,可以认识朋友”,而大学两组的平均百分比是8%。可见,高中生由 于生活环境相对封闭,尤其是面临高考的压力,许多人几乎没有机会参加社交活动,所以对大学的各项社会活动抱有很高的期待。但真正进入大学之后才会发现,大 学的社团活动等存在很多的具体问题,和自己的想象有很大的差距,进而觉得大学的生活没有什么意思。  因此我建议那些致力于学生工作的同学,在参加学生会和团委的招募之前,先明确自己的个性、优势,目标等等。选择社团也要考虑个人 的特点,不要盲目地参加,使自己的个人时间、身体健康等背负很大的负担。如果在高中阶段能够参与一些社团,对社团的建构有所了解就使选择社团时有了参照。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