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看待大学生消费

导航

大学分析 > 高考新闻 >

如何正确看待大学生消费

发布时间:2024-11-03 18:36:08来源:未知

如何正确看待大学生消费 理性消费还是主流 大学生理应是社会中的优秀分子,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会成为社会未来的精英,无论在文化知识方面,还是在道德修养方面,人们都会对他们给予很高的“期望”。而在消费方面,大学生的实际消费是否和社会对他们的要求一致呢?我们经过采访调查发现,虽然不排除“王子”和“公主”现象,但大部分学生的消费还是比较理性的。 调查显示,中山学院和广东药学院70%以上的在校学生的月消费额为600元到700元,其中伙食费大约占到一半,在350元左右。当记者问及其余的钱都花在哪里时,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是:必备的生活用品、学习辅导材料,外加一定的通讯和应酬费用。中山学院团委负责人称,这些消费都是可以接受的,并没有超出预期范围,而且数额都不是太大,符合一般大学生的正常消费标准。 广东药学院的一位男生对记者说:“父母给我们这些钱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够维持在学校里面的正常生活。毕竟我们现在还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所以我们不会也不应该去想一些超过自己经济承担能力之外的东西。”另一位女生谈起:“我们现在的任务是读书,一定的消费是必要的,但太高的消费不仅是多余的,而且是危险的。一切要等自己赚到钱后再说。” 由此看来,即使身处不再单纯的“象牙塔”,但绝大多数大学生依然记得,自己肩上担负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并不轻,不经掩饰的消费欲望并没有晕眩他们的双眼,理性之光使他们大多数时候都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作出购买决定之前,他们养成了先捏一捏并不厚实钱包的“习惯性动作”。 “月光族”:消费心理过于脆弱 广东药学院一位女生介绍:“每次去市区都是这样,几个同学说好了只是去逛逛,什么都不买。但只要一进商场,看见那么多的漂亮衣服和好吃的零食,总是经不住诱惑,口袋里的钱很快就到了商家手里了。回来后想想又觉得很后悔!” 不仅女生经不住诱惑,男生看见自己喜爱的球鞋或者运动服,思想防线也屡有失守的时候。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说,每月会给自己订一个大致的消费计划,但每到月底,甚至经常熬不到月底,手中的钱就已经花光了,成了名副其实的“月光族”,临近月底那段时间,将是他们“山穷水尽“的时候,免不了有泡面的日子。这些都说明现在很多大学生虽然在消费上极力克制自己,但由于个人消费心理的脆弱,消费往往会超出预期。 “王子”与“灰姑娘”:消费存在着两极化 这是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记者有幸从广东药学院的一位学生手中获得一份“流水账”,里面记录了这位来自广东揭阳的大一女生近几个月来的伙食费用。在这份账单中,我们看到这位女生每天的早餐费一般是1元~1.5元,中饭、晚餐都是2.1~2.5元。记者算了一下,发现从10月18日至11月17日整整一个月,她的伙食总费用一共才169.4元。 电子科大中山学院组织部分大学生就消费问题进行座谈。 而同样是大学生,某学院的大一男生陈某,他的“消费”可谓是“贵宾级”:由于中学时代没有在校寄宿过,平时在家也不干活,洗衣服、叠被子都是母亲一手包办的。进大学后,父母十分担心儿子在中山的生活不“舒适”,就在学院附近买了一套房,并请了一个保姆为他做饭、打扫卫生、洗衣服等,月消费不得而知。 这种“王子”与“灰姑娘”之间的巨大反差,带给我们的社会、家庭、学校的,应该是深深的思考:如何对待校园里的贫富悬殊,如何对待孩子教育,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自立等。 本末倒置:消费结构不太合理 大二女生梁某,她一个月的总消费是600元,这并不高,处于大学生的平均消费水平。然而她每月的伙食费仅为160元,其余的440元哪里去了呢?她的回答是买些衣服,添点化妆用品,当然这些一般都是比较上档次的。“要不我不会拼命省下钱来买它。”这位女生坦然地对记者这样说。“那么少的伙食费你觉得足够吗?”她回答说:“其实女生吃得都不多,够填饱肚子就行啦!这样还能减肥呢!”如此消费观,实在令人吃惊! 透过这种令人诧异的表面现象,或许我们能够看到“爱美之心”的消费隐忧。消费观也是价值观的直接体现,这位女生在满足“填饱肚子”的基本需求外,极力扩大外在的妆饰费用,也反映了现今很多大学生在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上的“另辟蹊径”,当代大学的价值观教育也似乎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暗战”:无法掩饰盲目攀比 当记者问及学生之间是否存在攀比现象时,一位中山学院的学生说:“消费品的等级是满足不同人的要求的。家庭条件差点的同学没有必要嫉妒别人,也不能攀比,贫富差距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可避免,重要的是如何去对待。” 尽管如此,记者仍然从有位学生口中得知一些攀比现象:某高校一女生,以400元的高价买了一支安利洗面奶,拿回宿舍炫耀,另一女生见后心生气愤:“就你能买得起!”于是她也去买了一支价值600元的保湿霜,要与前女生“一争高低”。 大学生大都是成年人了,他们都应该具备成熟的判断力和控制力,仅仅为“争一口气”而不惜大把花钱,是一种很孩子气的行为,表明其心智及心胸并未真正成熟起来,学校、社会和家庭都有责任督导他们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目标。 “爱你不容易”:恋爱消费有些过度 谈恋爱的同学都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两个人一起出门,一开始总是男生主动“买单”,渐渐的,男生有点支撑不住了,但还是要死撑面子。这种场面往往让甜甜蜜蜜,亲亲热热的校园情侣很是尴尬。 一位女生说自己的男朋友有点大男子主义:“我觉得我们都是学生,平时吃饭在食堂就可以。价格不贵,东西实惠,也有很多品种可供选择。可他却死活不愿和我一起在学校食堂用餐,说谈恋爱还在食堂吃饭太掉价。于是我们餐餐都在学校外的饭馆吃。我劝他不用如此浪费,他却说你和我在一起就是不能亏待你。” “两人一起吃饭的开支还算是小数目,”一位大三同学说,“情侣过生日,结伴出外旅游,这些花费会更大。” 面对大学生的恋爱消费,学子们要思考的不是“应该由谁付账”的问题,而是“应该付多少”的问题,无谓的“面子”和多余的“浪漫”,屡屡使一双双没有独立经济能力的情侣陷入“经济困境”,恋爱中的学子们是否应该觉醒:“这样做有必要吗?” 得过且过:个人储蓄观念淡薄 当记者问到是否有意向为自己存一笔钱时,有部分学生点头表示有。而当记者问他们是否正在攒钱时,几乎所有人都默然表示没有,只有广东药学院的两个女生都说自己有4位数的存款。她们中的一个由于家境比较殷实,从小得到的零花钱比较多,再加上父母的一定监督,这位女生从初中开始存钱,到如今已有好几千元,生活费过于紧张时可以拿来应急,对大学生来说,未尝不是一种很好的储蓄理财方法;另外一个女生由于父母在外工作,不方便照顾家,父母每年就给她一笔钱,作为家中老大的她,她自己和弟妹的一切花销都由她支配,从初中到现在,竟也没出过什么问题,其自理能力实在让人佩服。 在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影响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一个孩子都像 这两位女生一样早早独立,但如果一个20多岁的大学生还不知道“个人储蓄”为何物,父母给多少就花多少,那么一个人的储蓄观念到何时才能建立起来? 我们也不可以要求当今大学生人人都像西方国家的很多同龄孩子一样18岁就开始自立,但20多岁依然躲在父母的翅膀下畏首畏脚,对世事一片混沌未尝不是一种悲哀。与以上两位女大学生的父母相比,我们那些为人父为人母者,是否可以得到许多启发呢?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