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打瞌睡的男孩答案
发布时间:2024-11-03 18:45:56来源:未知
并不是很久以前,也就是1979年~1980年,哥伦比亚大学两个政治科学系大一的新生,在课堂上总是无精打采。一个是来自夏威夷的黑人,惯于占据教室右后方的角落,戴一顶足以遮住脸部的阔帽,常常哈欠连天、伏案寻梦;另一个是来自中国台湾的华裔,喜欢窝在教室左后方的一隅,听课无趣时,索性也呼呼大睡。中国台湾来的男孩叫李开复,他并非厌学,而是对政治科学越来越隔膜,蹉跎到大二,终于转系,改学自己感兴趣的计算机。兴趣是什么?美式的教育认为,兴趣就意味着天赋。李开复在计算机系如鱼得水,左右逢源,两年后毕业时,成绩居于全系之冠。 在教授的推荐下,李开复进入在计算机领域独领风骚的卡内基·梅隆大学,直接攻读博士。计算机学院的院长找他谈话,劈头就问:“读博士的目的是什么?”“这很简单,”李开复说,“就是在某一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呗。”“不光是这样,”院长告诉他,“读博士,是挑一个狭窄而又重要的领域作深入研究,毕业的时候交出一篇世界一流的论文,成为这个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 李开复大声答:“我懂了,我带走的将是一篇改变世界的、顶尖的博士论文。”院长予以纠正,说:“你从这儿带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不是一篇论文,而是你分析、思考的能力,研究、发现真理的经验,以及科学家的胸怀。”李开复选定语音识别作为博士专攻方向,这是导师的课题,美国国防部已经立项,经费已经到位,技术途径确定为专家系统。可一年后,李开复发现,专家系统远不如统计学有情有义。李开复决心“移情别恋”,他担心导师发怒,谁知得到的回答竟是:“开复,你对专家系统和统计学的观点,我是不赞同的,但我支持你用统计学的方法去做,因为我相信科学没有绝对的对错,我们都是平等的。”李开复从导师的大度中悟到科学的真谛,他全力以赴,放手一搏。3年半过去了,难关突破,大功告成,李开复的研究成果兼博士论文,引发了那个年代语音世界最大的冲击波。26岁的李开复成为卡内基·梅隆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