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教育都是快乐教育吗
发布时间:2024-12-12 19:01:52来源:未知
在美国首都华盛顿西北部克利夫兰公园社区的伊藤小学门前,正在等待丈夫与自己会合一同见老师的珀尼卡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认为学习压力最大的阶段要数准备大学入学考试的高中时期,之前的小学和初中时光还是颇为轻松惬意的。如今,6岁的女儿刚刚步入小学,珀尼卡感觉女儿的状态和自己小时候差不多。美国基础教育是否真的像国内很多人羡慕那般轻松快乐?当中国家长的焦虑与日俱增,美国的家长和孩子状态如何?美国家长也重视教育,为择校搬家很常见下午4点,伊藤小学三年级学生凯莉刚刚结束1小时的数学兴趣小组课程,正坐在街边的台阶上一边帮助刚上一年级的朋友写作业,一边等朋友的妈妈来接她们一起回家。“昨天老师留了作业,今天没留。”凯莉掰着手指头算了算:“每门科目留的作业大概15分钟,完成全部作业一共要40分钟左右,我都能自己完成。”从伊藤小学步行不到10分钟就是华盛顿国际学校中学部,它的高中教育水平在华盛顿名列前茅,每年都有不少毕业生升入常青藤名校继续深造。尼尔森兄妹在这里念初中,每天花在写作业上的时间大概需要1到1个半小时。与凯莉的情况相似,除非老师有特别要求,兄妹俩的家庭作业基本不需要家长过问。如果学习上有弄不明白的地方,他们会向老师求助。虽然美国孩子对待学习的自主意识较强,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家长忽视基础教育,他们也希望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将孩子送到最好的学校。据了解,全美约有5000多万学生就读于公立中小学校,其中约七成为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公立学校采取就近入学的原则,美国也有“学区房”,家长们为择校而搬家的情况十分常见。为了替女儿挑选合适的学校,波音公司国际公关部总监汤姆·麦克林曾带着孩子实地考察、对比家附近多所公立和私立学校。“虽然学校硬件非常重要,但学校声誉和学术水平是我最优先考虑的。”麦克林说。张晓霞是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国际学校中文项目负责人,在她看来,族裔、家庭收入、家长受教育程度等未必与家庭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相关,决定家长不同表现的统一标尺是对孩子的期望值。从整体上看,教育在大多数家长心中的分量还是十分重的。但为何具体到孩子的家庭作业、学习成绩上,美国家长相对放手呢?据一些久居美国的中国人观察,中国家长白天上班,晚上忙孩子作业和课外班的状态,美国家长即便有心也无能为力。美国家庭普遍有两个或以上的孩子,父母平时兼顾职场与育儿便已耗费大部分精力。另一方面,美国离婚率颇高,约有1/3的初次婚姻以夫妻分居或是离婚告终,这些家长除了要照顾新家庭的子女,也对前一段婚姻的子女负有责任,精力进一步被分散,更无暇对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面面俱到。张晓霞说,她的学生曾有过因暂住到父母一方的家里,而忘记通知另一方参加家长会的情况。美国学校考试也多,学生要拔尖一样需要更多努力许多人认为,美国教育优于中国教育的一方面在于,前者不以应试为最终目的。实际上,考试并未因此在美国沦为一种形式。相反,考试与成绩在美国的基础教育中占据颇为重要的地位。艾米丽就读于名气颇大的华盛顿马雷中学,她的志向是做一名医生。现在的中学时光,课业压力还是挺大的,平均每个月有两次大测验,其间还有各个科目的随堂小测,学校会定期向家长通报孩子近期的考试成绩。尽管如此,美国学校也不允许公开考试成绩和成绩排名,增添孩子与家长的心理负担。不过,美国孩子对考试和成绩的心态相对平和。当被问到是否会因为别人学习成绩领先而心情低落时,12岁的高斯斩钉截铁地表示不会:“我会把好朋友的好成绩归功于有好的学习方法。”如果考试成绩不理想,他会申请重考或是找老师查漏补缺。“我和班里大部分同学都能得到A的成绩,但如果想拿A+,确实需要付出更多努力。”高斯说。在考试面前,承受压力最大的反而是老师。据张晓霞介绍,她所在的马里兰州会定期对公立学校举行州统考,教育部门要求学生统考成绩比前一次有进步,学生成绩与老师薪资直接挂钩。对于一些特殊的公立学校,如特许学校,学生成绩甚至会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存续问题。在敦促孩子学习方面,张晓霞说,美国老师并不具备中国同行那样的权威,很难指挥家长。家长的心态是,把孩子送进学校,学校便要负起责任来。老师通过一次次的大考小测来调整教学内容,保证孩子们不掉队。因此,如果学生能培养起自主学习的意识,对老师而言便是一种减负。美国公立学校依赖政府财政拨款,学生人数与拨款额直接挂钩。为了增强吸引力,不少学校在放学后会安排兴趣小组和托管班,解决双职工父母无法按时接送孩子的烦恼。通常情况下,家长无需为兴趣小组额外付费,但其目的不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凯莉说,她参加的数学兴趣小组就是由任课的数学老师带着,学生们通过计算机参加数学游戏。托管班则为收费项目,但也不以课外补习为目的,学生在老师的监督和帮助下完成当天的功课。美国教育界也在反思,通过州统考、制定教学大纲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数“在中国,好的大学取决于好的中学,好的中学又离不开好的小学打基础。”能讲一口流利中文的麦克林曾在中国求学、工作多年,对中国家长的教育焦虑颇有感触。“在美国,我们有句话叫做获得大学学位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凭着学位会做什么。”美国优质大学资源丰富,压力最大的是大学入学考试阶段。不过,麦克林说,美国人不会盲目崇拜名校学位,“如果能上哈佛大学和普斯林顿大学当然很酷,但如果被次一等的大学录取,美国孩子也不会因此感到丢脸。”在麦克林看来,最理想的教育模式是中美结合,“美国家长需要向中国家长学习重视孩子的考试成绩,但不必到焦虑的地步,把握好度非常重要。而中国教育需要在学生的独立性和思辨性上多下功夫,毕竟许多问题没有正确答案。”张晓霞对此也有同感:中国家长对成绩抓得太严,美国家长管得又太松,过严过松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因为重视不够,许多美国孩子的知识体系基础不牢,家长们要意识到,巩固基础知识与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并不矛盾。”事实上,这些年来,美国教育界也在不断反思,注重考试的趋势在增强。2001年,时任总统乔治·沃克·布什推出了“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改革方案,核心举措是在四年级和八年级举行州统考,在问责机制下,老师背负了巨大的压力。但2010年公布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第四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结果还是让美国人大跌眼镜。美国学生在这项针对15岁学生阅读、数学和科学素养方面的测试中分别排名第十七位、三十一位和二十三位。当年首次参加该测试的上海学生在3个项目上均拔得头筹。时任美国教育部长阿恩·邓肯呼吁全国要将此结果视为一记警钟,并强调“今日在教育上被超越,明日就在竞争中被超越。”奥巴马政府在2009年拨款43.5亿美元创立“力争上游”基金,以竞争的方式鼓励各地方主动进行教育创新。次年,美国全国州长协会最佳实践中心和各州教育长官委员会公布了《共同核心标准》定稿,规定了从学前班到高中三年级的教学大纲,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数学分数,目前美国绝大多数州都已加入。但无论是“一个都不能少”,还是“力争上游”“共同核心”,实行效果都不乏争议与批评。如何发挥好考试的作用、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美国教育的改革者们依然在烦恼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