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在小学开始,以后高中不分文理科了吗?
发布时间:2025-01-09 21:22:45来源:未知
文理科,分还是不分,经历了漫长的争论。从合到分,再从分到合,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有关高考“不分文理科”这一改革方向的提出,未来,高中文理不分科似乎已成定论。这无疑将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改变。这一改变意味着什么?该如何推进?结果将会怎样?来看看相关各方的观点和建议,相信对于改革的顺利推进会有裨益。高中文理不分科是近日社会普遍议论的重要话题,这一话题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人们一直对高中教育的性质和特点认识不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高中文理分科,与高考的文理分科是相匹配的,也鉴于到高中阶段数量较大的学生都有偏科现象,如果平均用力,很难在学习成绩上有较大的提升和优势的体现。所以,在社会上有“全面发展会导致全面平庸”的说法。1谈高中不分科,首先要清楚高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在高中前的义务教育属于典型的公民基准教育,要求全面发展、不偏科,理由是充分的;高中后的大学教育属于专业教育,以分科学习为主要特征,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在其间的高中教育,是属于基础教育还是准专业教育、专业教育,对其性质的规定至今并不清晰。按照文理不分科的理想判断,高中还应属于基础教育,尽管有大学预科或准专业教育的特点,但与提升国民基本素养有关,且能使大学一二年级的通识教育、基础教育减负、下移,其设想是符合教育规律、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大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在推进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的各项探索同时,也特别强调了经典、要素等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学习的重要性,推进了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持续提高。上世纪80年代,我国高校有一大批理工本科生自觉地补习人文历史知识,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人文情怀;而在近20年人文社会科学的大学学习中,数学与理工农医等的渗透也越来越普遍。所以,在高中阶段过早地偏废某些重要的基础知识,对于人才的长远发展影响明显是不利的。2从分科的“减负”转回全科的“重负”,整个教育系统都需要调整适应当然,从1977年的高考文理不分科到后来的分科,再到高中教学的分科,学习负担似乎是减小了,所以过渡显得比较顺利。而现在提倡的从文理分科回到不分科,这一转变却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轻易完成的。何况从分科的“减负”状态转回全科的“重负”,受影响的绝不仅仅是高中阶段的具体问题,而是整个教育系统都需要调整适应的问题。对此,试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说明:首先,高中原先的分科选择,是基于高中前的教育质量普遍不理想,已埋下不分科不行的伏笔。所以,若要调整好不分科的状态,高中前教育的普遍质量保证应为第一重要的基础,必须进行整体的规划和改革推进,才会有理想的效果。其次,这次提出不分科的设想,是给予了改革时间表的,即从2017年至2020年逐渐调整过渡,使高中教育明确回归基础教育,但如果不考虑过渡时期的特点与策略,不能较好地平稳过渡,则改革和调整的目标难以实现。3面对现实困难需采用低起点策略据长期的关注和相关调查,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从小学2-3年级开始就害怕数学、外语,对语文不感兴趣;在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政治、外语、写作等都难倒了半数左右的学生,可见,偏科和分科的源头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中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致使到高中阶段,除了重点高中能汇集成绩较好的学生外,在一般高中优良率仅在20%—30%,多数学生处于被动、消极的“陪学”的状态。若这些状况得不到大面积根本的改变,则推进文理不分科的设想就会面临巨大和真实的挑战。对于在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困难、挑战和障碍,最忌讳的是心浮气躁、急于求成。正确的方法和思路是,端正态度、改变作风,理顺改革和探索的基本思路,找出关键的问题、认真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采用低起点策略,而不是在加大教材难度的同时,在考评方面放水,致使相关的改革难有成效、士气不振。由此可见,面对高中教学文理不分科的问题,需要调整改善的不只是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在现行的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中,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资源、评价体系等均需要调整,以使不同阶段、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感觉、有兴趣、有信心、有目标地学习,为高中教育顺利回归基础营造良好、合理的氛围与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