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专业课程学什么(毕业后做什么工作)

导航

职校新闻 > 招生问答 >

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专业课程学什么(毕业后做什么工作)

发布时间:2024-12-28 01:40:24来源:中职中专

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专业课程学什么(毕业后做什么工作)

一、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专业发展前景

我国历来是十分重视火工与烟火技术的发展,不仅是研制各种用途的火工品和烟火用品,同时也致力于提高基础理论水平和培养大批合格的专业人才,这些专业人才的加盟又极大地促进了专业的发展,例如现在工作在科研以及教学第一线的专家教授很多都是我国解放初期自己培养起来的一批人才,他们已经学成并且极大地丰富了专业的内容,并且把发展的接力棒传给了年轻的一代。

火工和烟火技术因为其军工专业的特性,所以就业时没有太多的注意事项,说起毕业生的收入状况,应该说在军事部门工作的收入要小于在民用企业工作的收入。道理应该来说比较简单,国家给拨的经费毕竟有限,而市场上的资金总会是充裕的,在这里就会牵涉到一个选择的问题,相信会有很多毕业生会到收入较高的民用企业工作,但国家军事工业的发展同样需要人才,而且这些部门的发展与强大显得更为重要,这就需要一部分毕业生做出牺牲,舍小利而顾大局,同时,国家也应该适当增加在该专业上的投入。

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工学类中的武器类,其中武器类共7个专业,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专业在武器类专业中排名第5,在整个工学大类中排名第153位。

二、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专业开设课程

主干学科:兵器科学与技术、化学、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核心知识领域:化学、力学、材料学、含能材料合成与制造、含能器件设计与制造、可靠性与安 全性、电工电子技术等。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爆炸物理学(48学时)、应用物理化学(48学时)、动态测试技术(48学时)、火工品 设计(48学时)、烟火学原理(32学时)、火工药剂学(32学时)、火药学(32学时)、燃爆系统可靠 性技术(32学时)、爆破技术(48学时)、高能炸药应用基础(32学时)、炸药与装药(32学时)、火 炸药基础化学(32学时)、可靠性工程(32学时)。

示例二:炸药理论(48学时)、安全技术(32学时)、含能材料( I)(48学时)、含能材料(Ⅱ) (32学时)、含能材料实验(48学时)、火工技术(32学时)、火药装药设计(32学时)、烟火学(32 学时)。

示例三:无机化学(64学时)、有机化学(64学时)、物理化学(64学时)、工程力学(48学 时)、电工与电子技术(48学时)、高分子物理与化学(64学时)、爆炸物理学(48学时)、燃烧学 (48学时)、含能化合物合成化学与工艺学(48学时)、特种能源设计与工艺学(48学时)、起始与 中继能源元器件设计(48学时)、燃烧与爆炸测试技术(40学时)、电池技术(32学时)、可靠性工 程基础(48学时)、特种能源安全与环保技术(32学时)。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金工实习(32学时)、电工电子实习(32学时)、工程实践(32学时)、 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应用实践(24学时)、专业课程设计(32学时)、生产实习(64学时)、毕业设 计(论文)(256学时)。

主要专业实验:电工电子技术实验、工程应用软件实验、化学实验、现代测试技术实验、含能 材料实验、特征感度测试实验、爆炸性能测试实验、火工品性能测试实验。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三、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在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领域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系统、工程实践 与技术创新能力强,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具备火 药、炸药、烟火药等含能材料,火工品、烟火装置、特种电池等含能器件研究、设计和制造的能力, 能够在相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生产企业和管理部门从事系统设计、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和科技 与工程管理工作。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化学、力学、材料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掌握含能材料与含能 器件的设计、制造、安全性与可靠性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接受分析、测试、计算机应用、机械电 子技术等综合能力训练,具备系统分析与集成,理论分析与数值仿真、工程设计、工程实践的基本 能力。本专业可根据需要按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领域内的行业分工设置相应专业方向。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坚定的追求卓越的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丰富 的人文科学素养;

2.掌握从事特种能源技术与工程专业工作所需的数学、化学、力学、材料学和其他相关的自 然科学基础理论;

3.掌握含能材料、含能器件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工程应用能力,并随着专业的发展,具有不断 更新知识的能力;

4.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知识,分析、提出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进行产品设 计、生产及技术改造与升级的能力;

5.具有良好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服务意识,熟悉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和相关行 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

6.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具有应对危机 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7.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