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留学:三件“稀奇事”
发布时间:2024-11-24 13:40:26来源:未知
新西兰人的幸福之一,是他们总被包围在三种纯净的原色之中:天的蓝、云的白和树的绿。
11月中旬,应《自治领邮报》之邀,我们与三原色的新西兰如期而遇。从深秋的北半球启程,飞越浩瀚的太平洋,抵达初春的奥克兰。走出机场,蓝天、白云和绿树便扑面而来,在蓝白绿的层层包裹下,我们只能不由自主地张大嘴巴,让湿润、清新和微微有些凉意的空气渗透肺叶,留在心底。
100%PureNewZealand(百分之百纯净的新西兰),就这样送给我们一份珍贵的见面礼。
的确,在新西兰这个“大氧吧”里,空气是最好的“特产”,仿佛天然就是用来享受的。新西兰人懂得享受。在奥克兰大桥、在惠灵顿植物园、在公民湾海滩、在维多利亚山……总觉得新西兰起码有一半人都闲在户外,或攀岩、或慢跑、或骑山地车,抑或只是享受着空气的亲吻。真不知道,这样纯净的空气,对于整日亲近自然的人们而言,究竟是太多了,还是太少了。
一路上,眼睛总有蓝白绿三色相随,耳朵也没闲着,听说了三件新西兰的“稀奇事”。
第一,每户人家至少有两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一个装可回收垃圾,一个装不可回收垃圾,有花园的人家还得专备一个垃圾桶装树枝、草叶等绿色垃圾。如果不按要求分类垃圾,环卫工人可以拒绝接收,住家还可能因此受到严厉处罚。
第二,政府曾想出台“放屁税”,规定农场主为其牛羊所排放的臭气缴税,因为这些动物排出的气体,占了新西兰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一大半。
第三,2010年,为了复苏经济,新西兰政府打算在多个国家公园内开采金矿等矿藏,遭到公众和舆论的强烈反对。为了蓝天白云,这项发展经济之计只得作罢。
瞧,“百分之百的纯净”可不尽是“天然的”,这有赖于环保意识渗透在新西兰人的每一个细胞里,从垃圾分类、到气体排放,再到经济发展。
“纯净”的不仅是自然环境。近日,一份全球清廉指数报告发布,新西兰被评为“全球最清廉国家”。塑造这样的国家形象,媒体监督的作用不容小觑。
在首都惠灵顿,代表团访问《自治领邮报》时,该报主编卡瑞特内女士略带些自豪地介绍,《自治领邮报》以调查性报道和评论见长,发行量虽不是最大,却最有影响力。“我们曾用报道‘扳倒’过腐败官员,还揭露过一位很有前途的警察局局长涉嫌强奸案。”
走了新西兰三个城市,却愈发看不出这个中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鲜见摩天大楼,从不熙熙攘攘,绝少健步如飞,即使是在市中心的商业区,下午四五点一过,就已经行人寥寥;而在城市外的丛林和草原,人烟更少,时间更慢,倒是常见雨后慢悠悠露出脸的彩虹,连牛和羊都显得很悠闲。
这“世界最后一块净土”,安逸得有些懒散。或许,这是因为空气太好,景色太美,新西兰人的生活早已被大自然的蓝白绿三原色占满,容不下都市的五彩斑斓,也不愿为“生活之外”承担更多压力。也或许,这是因为“不求富贵但求均等”的社会保障制度,把新西兰人的“生老病死”都包揽了,让他们高枕无忧,丧失了奋斗的动力。
在新西兰的几天,正赶上国家大选进入收官阶段。围绕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工党和国家党的施政理念引发了广泛争论:工党主张给低收入人群提供更多福利和优惠,国家党则主张通过减少福利而促使更多低收入人群工作。当地最大的华文报纸《新民侨报》以《福利无度实乃“社会不公”勤惰无别造就“懒人天堂”》,对两党主张和新西兰的福利制度进行了深入报道,报道称,提高福利养懒汉,使得工作和不工作毫无区别,造成懒人越多、国家越穷。
回国后,新西兰大选结果公布,国家党获胜。有媒体评论,这种选择反映了新西兰人对沿袭多年的高福利制度的反思,意味着新西兰在保持高福利待遇的前提下,将更加追求活力和效率,更加提倡勤劳和奋斗的价值观。
三原色的新西兰,吸引了不少外来移民,中国移民占了很大一部分:在新西兰400多万的人口中,包含了20多万华侨华人。
在昆斯顿有一个小镇,名为箭镇。这是早期华人“淘金”的居住地。保存完好的茅屋老房见证了自1869年起被雇佣前来此地做工的华人,如何白手起家建起一个“中国村”,如何最早在新西兰的土地上播撒中新两国人民的情意之种。
但若问起如今在新西兰的华人,“淘金”却不一定是他们移民的首要原因。就在我们访问前不久,新西兰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新西兰今年第三季度失业率已经攀升至
6.6%,达到15.7万人,青年和移民的失业问题更为突出。
是留下还是回国?一位在新西兰的中国留学生说,这是如今不少华人都面临的一道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