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传统节日及风俗习惯
发布时间:2024-11-02 03:40:42来源:未知
日本传统节庆和饮食风俗是怎么样呢?跟着51中职中专网来看看吧!欢迎阅读。
日本传统节庆和饮食风俗介绍
一
日本与中国隔水相望,在长达2000多年的交往过程中,中国的风俗、饮食对日本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从日本一年四季丰富多彩的节日庆典和相得益彰的饮食习俗中,处处可以找到这种影响的痕迹。然而,由于其特殊的 地理气候条件及人文因素的影响,使得这些节日和饮食风俗带有鲜明的日本民族特色,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日本民族的精神财富,它在日本实现经济崛起,迈向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传统和现 代文明协调共生的两极。旅日多年,一介天涯过客,俯仰春秋,呼吸晨昏,领略过一个又一个随节序的流转而变换的节庆不时浮现于前。
二
虽已进入发达的现代社会,但日本民族至今保留着诸多的传统节庆活动,不同的节庆日里遵循不同的饮食习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15个节庆日。
1、正月春节。古时的日本和中国一样,也是以旧历的正月为春节。明治维新后,日本“脱亚入欧”废除阴历采用阳历,将新年定为阳历的一月一日,这一天是日本的正月春节。至今日本的正月节日依然保持着浓厚的传统色 彩,是日本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庆日:举国放假,各行各业关门歇业,长街深巷彩灯高挂,家家户户欢度正月春节。无论公司店铺或家居的门上都挂起象征辟邪“门松”,张贴吉祥的“贺正”彩图,家里或店铺内供起圆塔形的“镜 饼”——象征圆满富庶。大家穿戴整齐(女性则多着艳丽飘逸的和服)到家附近的神社参拜,祈祷一年的幸福。
正月的饮食也颇具特色。元日清早,日本人有吃“年越”荞麦面,啜红豆粥的习俗。“年越”(过新年)荞麦面,也就是新春面,含有健康长寿的意思;红豆熬煮的甜粥,粥里还放有糯米糕,则象征吉利和富庶。因为在日语中 ,“饼”(读mochi)字与“持”(拥有,富有之意)谐音。说到日本正月的餐饮,最有特色的要数“御节料理”,即正月大餐了。除了山珍海味的火锅料理外,用金枪鱼、大龙虾、鲍鱼、鲷鱼(加级鱼)扇贝柱、红黑鱼籽等高级海鲜做成 的鱼生拼盘和综合寿司是正月不可或缺的美食,它不仅品位高贵,衬托正月的隆重,而且三种色彩红艳的海鲜拼盘也象征吉祥如意,再则装饰得栩栩如生的鲷鱼—“目出鲷”(medetai)在日语中因与“恭喜,大喜”谐音,自古以来为 喜庆欢宴席上必备之物。
2、元月七日的七草日。又称“人日”,为日本民间传统节气——五节句之首(其余分别为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在这一天,日本人熬煮七草粥喝---用芹菜、荠菜、鼠麴草、母子草、芜菁(圆萝卜)白萝卜、田平 草、菠菜等七种蔬菜熬成的菜粥。据说上述七种植物是早春七草,也就是历经漫长寒冷的严冬之后最先破土成长的蔬菜,具有不可思议的能量,喝了七草粥,可以益寿延年消灾除病。有关这一节日的由来,众说纷纭而语焉不详。从 江户时代,人们边用菜刀剁荠菜熬煮七草粥边唱“唐土飞鸟,衔来七草”的古俗中,不难推断此俗来自唐代中土。如今此俗在中国大陆大概已经难见,而在台湾遗风尚存。据台湾著名民俗学家娄子匡先生著《新年风俗志》一书中记 载:每年正月初七,“台湾农人辛辛苦苦积下的五谷,到这一天,好似展览会,把各种的谷料,拣好的混合蔬菜煮来吃,叫七宝粥。据说,吃了以后百病解除,就可以安居乐业了。”台湾诸多古俗多传自大陆,七宝粥与日本七草粥 ,其食俗中惊人的相似性恰好说明了七草日的习俗源于古代中国。
3、彼岸日。日本俗语云:寒热不过彼岸。日本习惯上把一年寒热的极限划分两个彼岸——冬末的春彼岸和夏末的秋彼岸。
二月中旬春彼岸:二月中旬春分前后七天,相传此时太阳西沉时恰好在正西方,也就是传说中的西方净土,这时候,严寒已过,各种民间活动次第肇始,如参拜神社,探亲访友,郊外踏青,平野扬筝等,同时人们制作牡丹 饼、五彩寿司和野菜天妇罗(蔬菜油炸食品),分发亲友邻居,共庆初春来临。
八月中旬秋彼岸:稻作物的收获期,农村常举行庆丰收的各种活动,如“收获感谢祭”,篝火舞踊,参拜乡村稻荷神社。
4、三月三日“雏祭”—女儿节。传说雏祭之俗起源于古中国的“上已节”,经过漫长年代的发展,到江户时代已演化成女儿节并延续至今。这一天,女孩们穿上漂亮的和服到家附近神社参拜完后,提着白酒、精致的点心和 菜肴饭盒探望亲朋好友,拜访恩师。白酒是用味淋蒸熟的糯米加上酒麴酿造而成的甜酒,度数很低,色白如牛乳,故又叫“浊酒”。受访者则回赠予锦绣人形、布娃娃,祝愿女孩健康美丽。
5、四月八日灌佛节。相传此日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日,佛教自中国传入日本后就出现了灌佛节。日本人信仰佛教的很多,各个寺庙在这一天都要举行盛大的佛教大典,庙堂四处的的屋檐装饰着牡丹,芍药百合,紫藤萝, 燕子花,堂正中安放释迦佛像,参拜佛像的人手捧甜茶浇灌在佛像身上,洗去尘垢,参拜完后把剩余的甜茶带回家研墨,写上“五大力菩萨”数枚,折放衣柜中,据说能避免虫害;如写“八大龙王茶”贴于天井,则可免除天灾云云。
灌佛节的鲣鱼熏制鱼片是东京最有代表性的美食。鲣鱼,又名松鱼或木鱼;其形状酷似纺锤在福建南部被称为“铅锤鱼”,身大肉硬味涩,是一种很贱价的深海鱼。但在日本的境遇却高贵华丽无比。鲣鱼日语读成“KATSUO ”,与“胜雄”“胜男”谐音,因而在武士占统治地位的江户时代被视为至宝尤物趋之若鹜而身价百倍,特别是春末夏初之间刚上市的鲣鱼更是高岭之花,因而有“典当娇妻美宅吃初鲣。”的熟语。初鲣,即是四月初旬渔获的松鱼。 源自三百年前江户时代中期的初鲣刺身在吃法上可谓别具一格,独辟蹊径把松鱼的美味发挥到极致:松鱼卸去头骨后,用铁签将肉身穿起,放在燃料的芦蒿上炽烤,芦蒿燃烧时热能稳定,又带有一种独特的草木熏香,渗入鱼身使气 味更鲜美。待鱼身表皮焦化后将其浸入冰水中。这一热一冷两个过程推究起来颇耐人寻味。芦蒿炽烤作用有二:其一是杀菌,其二鱼身内的脂肪渗出肉面,可增添鲣鱼美味。之所以将烧烤过的鱼身浸入冰水中,鱼身内的肌肉纤维受 热膨胀而松散,浸入冰水后,遇冷骤然收缩后,鱼肉就会富有弹性。浸水30分取出在放入冰箱速冻变硬再切成薄片,码齐撒上葱花,然后沾姜蒜芥末调味酱油,吃起来冰凉爽口,鲜味夺人,是生鱼片中之极品,佐酒之佳肴。
6、五月五日端午节。在日语中又称为“菖蒲节句”。此俗传自中土无疑,只不过经过演变,其内容含义与中国古俗有所不同。传统上它是日本的男儿节,因为“菖蒲”与“尚武”在日语中同音。这一天很多人的家门悬挂菖 蒲,屋外张挂画着鲤鱼,刀,枪的彩旗,屋内玄关处装饰着佩戴盔甲手持菖蒲刀的武士人形,男子还必须到钱汤——澡堂泡菖蒲浴。古时,人们看到菖蒲能解蛇虫之毒,进而相信在节序变化的当口用它洗浴,能驱邪避恶,除病消灾 。据上了年纪的町巷老人说,以往人们在这一天还有饮菖蒲酒之俗,如今已不可闻。但直到今天仍然保留吃菖蒲粽子和柏饼的习俗。
7、六月土用之日。一般在立秋前18天为夏之土用日,相当于我国阴历小暑,因是农耕社会安排农事的节句,如今在都市中日渐势微,惟独土用日吃蒲烧鳗鱼的风俗流传至今,其具体作法是:将鳗鱼沿脊背剖开,去骨,切 成20公分片状,入锅,加水酱油,味淋,糖,酒炖煮至入味后捞出,沥干汁液再置于炭架烘烤,平铺饭盒中,再涂抹一层鳗鱼酱,撒上山椒粉,满口酥香。土用日为一年内最为酷热的节序,吃蒲烧鳗鱼据说可以避热解暑,增加身体 抵抗力。如今日本甚至有专作蒲烧鳗鱼饭的店铺,每年这个时候总是门庭若市。
8、七夕祭。日本七夕的由来起源于中国牛郎织女和日本民间中棚机女—织女的传说。这一天是日本传统中的情人节,街町巷道插满竹竿,竹竿上悬挂灯笼,纸制珠莲、彩带、葫芦、西瓜、算盘和俳句诗笺,妙龄少女都会穿 上宽舒的“悠咖褡”摇着纸扇,到町街上轻歌曼舞,或参加烟火大会,这一夜,歌声渺渺,箫笛悠扬,天上彩灯辉煌,夜空烟火如花似霰,和远处高楼的霓虹灯交相辉映,是一个古典浪漫之夜。未婚女孩会带着饵料到寺庙或神社的 放生池,喂饲鲤鱼,祈祷早日获得美好的姻缘,因为“鲤”与“恋”谐音,在日本鲤鱼象征爱情。作为七夕的食俗,很多人都会制作鲤鱼寿司分增亲友品尝。
9、七月盂兰盆祭。日本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祭和正月一样,也是全国性的最重要的节日祭典。此俗盖源自中国古代的中元节,即民间俗称的“鬼节”。盂兰系梵语,意为招魂慰灵,祈祷平安。其内涵相当于闽南、台湾每年 七月的“普渡”。这一天清晨,人们在家大扫除完后,都到町公所会合,清洗神轿山车,搭棚铺席作道场,佛前供奉丰盛的瓜果、糕饼、田乐杂煮、鱼介海鲜、什锦寿司,场地中央置一大木桶清酒,请来和尚依依哑哑念经作法,直 到正午时分法事完毕后,由町街里最有名望的老人手持木椎砸开桶盖,宣布聚餐大会开始,一直吃喝到太阳刚西倾时分,万人空巷的盂兰盆大祭典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每个街区每条町巷,呼号声、太鼓声、箫笛声伴随着悠扬激越 的演歌声,此起彼伏地响起,男女老少载歌载舞,汗流浃背,忘我地投入到这场庶民性的活动中,气氛之浓烈,情绪之高昂,格调之典雅令我这样的异乡过客也深切怀慕故国文化的流风余韵,感动得热泪盈眶。郁大夫《日本纪行诗 ——盂兰盆》云:“不知域外蓬壶岛,亦有风流似汉南”。遗憾的是这传自《诗经》中的北国,《楚辞》中的南方之远古风俗,如今在中国几乎绝迹。
10、二百十日野分祭。自春分日起第210日,正是夏秋之交时节,狂风暴雨多发之时,而此时恰逢田野水稻开花期,古时农人惟恐即将收获的庄稼为风雨所虐,故举行各种祭祀,祈祷丰年,日语称为“野分”,主要有八幡 祭、山王祭、神田祭三大祭典。町巷的人们抬着神轿、神像、祭幡,吹箫鸣锣,用芒花、女郎花作成团糕与柿子、板栗、香芋、毛豆、葡萄等秋季果蔬供奉神明,祈保农作物丰收。
11、九月九日重阳节句。又称“菊月祭”,驿站里,市民会馆广场或其他乡镇住民活动中心,都会展出种类繁多千姿态百的菊花,并用菊花扎成狮子,麒麟,人形,帆船,富士山等栩栩如生的造型。傍晚,老人们便到町巷 的居酒屋饮菊花酒,据说,饮了九月九的菊花酒,可永保康安长寿。
12、十月神无月习俗。进入十月,日本本土日渐秋深,虫声绝迹,木叶摇落,这个月,一切与神佛有关的祭祀活动几乎没有,民间相传此时众神们都到传说中的出云国去了,所以叫“神无月”,八百万众神中惟独惠比须神 留下看守关照江户城(东京城),惠比须就是日本民间传说中的财神。10月20日是江户的财神日,商家们在店铺或家中挂上手持钓竿的惠比须画像,像前用古时装金银元宝的高脚盆供奉美姿活鲷生鱼片、盛得尖耸的米饭和其它山珍海 味,宴请来店的常客亲友或平日关照的人。作为仪式,开宴前宴席两旁的人分别扮演买方卖方,模拟买卖秀,一边讨价还价,一边呼叫:“千两!万两!”,“千两!万两!”然后举杯齐声祝颂生意兴隆,财源滚滚。直到今天,在日语中 还把那些不肯努力而梦想发财的不实际想法挪揄为“惠比须发财梦”。
13、冬至日,十一月冬至日为一年中黑夜最长而白昼最短之日,自古以来日本人就极为重视冬至,形成了颇具东洋特色的冬至习俗。这一天,神社、寺庙都举行传统宗教活动,喝粥,吃炖煮南瓜及河豚火锅。与五月端午节 句的菖蒲浴一般,日本民俗中至今遗留着冬至日泡洗柚子浴汤的古俗,柚子气味芳香,相传能除垢去邪,泡了柚子浴汤就可保证入冬后无病息灾。值得一提的是,和中国一样,日本也有冬至进补的食俗,那就是很有名的冬至河豚火 锅了。以松鱼干、昆布海带、酱油熬成汤头,再放入河豚、酒糟、豆腐、白菜、松茸、春菊、大葱、烤糯米糕、乌冬面杂煮一大锅,鲜美无比,据说吃后可以增强身体抵抗力,平安越冬。当年在東鮨日本料理店打工,每逢冬至日, 老板总会让鱼店送来一头大河豚或鮟鱇鱼(俗称鬼头鱼),切块放在直径半米的大锅炖煮熟后,全店员工聚而食之,稀里胡噜,勺箸齐下,直吃得浑身发热,满脸通红,满头大汗,那豪快的场面至今难忘。
14辞旧迎新的节分日。十二月为一年之岁末,日语称“御岁暮”,是一年中最忙碌时期。各种辞旧迎新的活动异常繁多,其中最有名的要数节分的鬼打豆了。家家户户炒黄豆,盛在木升(小木斗,盛米或清酒)供佛或祖先, 主人手抓豆子,立于门口,边撒豆边念道:“福里边,鬼外边。”在此时,炒豆成了一种迎福趋鬼魅的道具了。此俗由来已久,据日本《类聚名物考》记载,节分撒豆习俗,始自九世纪末宇多天皇年间,相传岁暮立春前,蓬莱岛上 的鬼怪来到扶桑岛作恶,扮作凡人进入民家,调戏女主人,结果被女主人顺手甩出的炒豆打瞎了双眼,落荒而逃。撒完豆灾恶尽除,主人再到佛像或先祖灵前作祷,祈赐新年之福。
节分之后,各家各户便开始忙碌筹备过年,买年货,大扫除,舂年糕作镜饼,扎门松,繁忙而热闹,生机勃勃,一派辞旧迎新气象。
15大晦日,即除夕,十二月三十日。此日起日本的所有公司,店铺都开始关门歇业,街上家家户户提灯高挂,笙歌弦乐,箫笛锣鼓远近可闻,辛劳了一年的人们日落前便早早回家团聚,在暖桌周围盘腿而坐,享受丰盛富丽 的年饭—御节料理,观看NHK电视台放送的迎新年红白歌星大演唱会,子夜十二点,日本列岛上所有寺庙的锺声一齐响起,在一百零八下不绝于耳的除夜钟声里日本人民迎来了崭新的一年。
三
近一个世纪前曾经和兄长鲁迅留学扶桑的周作人谈起客居日本的感受,曾感叹道:“我们在日本的感觉,一半是异域,一半却是古昔,而这古昔乃是很健全地生活在异域的,不似梦幻般地虚假。”这也许是许多曾在日本生 活过的中国人的共同感觉吧?的确,日本民族在吸收中国古代优美而又健康的节日饮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的风土、习惯以及群体意识,滋生出富有特色的节庆习俗,展示出独特的风采。这种深深根植于民间的传统习俗,作为 一种传统文化资源,不仅对于促进民族团结默契、社会的整合协调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在保持和兴建一个既非西化也非自我封闭的新日本社会的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
一国的节庆习俗是一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寄寓着人们的生活的情趣、体现着人们的精神追求,也展现了人们的审美心理。透过日本节庆饮食风俗文化这一面镜子,我们不难看到它和传统文化现代化以及精神文明 建设的深层联系。很好地保留这些底蕴深厚的古老习俗,去粗取精,不但能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在现代社会里,它更可能作为一项潜力无穷的文化产业,为市场经济发展,商品开发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