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走向世界不能“盲目接轨”
发布时间:2024-12-14 15:50:00来源:未知
基础教育走向世界不能“盲目接轨”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才能天下大同。”近日,在河北衡水中学举办的第七届国际文化教育艺术节暨第二届“一带一路”基础教育知名学校校长论坛上,衡水中学党委书记、校长郗会锁说。
近些年,我国基础教育开始走出国门,基础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基础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和关注。当前,基础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现状怎样?还存在哪些问题?怎样更好地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针对这些问题,与会专家和校长进行了深入研讨。
中国基础教育一定要走出国门
“在当今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中,教育的发展也不是孤立的,需要各国互通有无、互相学习、紧密合作,希望各国各校之间能进一步加强沟通与协作、携手并肩。”韩国明德外语高中国际部长朴信映说。
“中国的基础教育一定要走出国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满生说,我国上海的学生、教师和校长先后参加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和教师教学国际调查(TALIS)取得优异成绩、得到国际认可就是典型例子。
周满生介绍,在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也是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的强烈需求。倡导基础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区域往往是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资源均衡实现了区域内“初步均衡”,并进一步走向以质量为核心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阶段的地方。
“在2013至2015年,推动基础教育合作与交流以区定位比较恰当。基础教育合作与交流更适合在区级范围内开展,由区级教育行政部门主导,上海市浦东新区、深圳市南山区、成都市武侯区、北京市海淀区的很多理论思考与实践经验都有共同点。”周满生说,“但现在情况逐渐出现变化,开始在更大范围内推进,向市一级转化。一些地方制定了市一级的基础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行动计划,省会城市如武汉、杭州等也制定了全市范围的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实施方案。”
教育质量提升是合作与交流的基础
郗会锁认为,“要让学生走向世界,重中之重就是要培养出学生的‘中国情怀’,这就要求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到日常教育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不仅要让他们面向世界读书,更要让他们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中国的基础教育质量有目共睹,但是学生的演讲、交流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短板,要让学生走得更远,就要让他们看得更多、学得更多、感受得更多。”郗会锁说。
“基础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重在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能力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周满生表示,基础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是以质量为核心的优质均衡发展的进一步推进。要实现以质量为核心的优质均衡发展,学校必须通过教学改革、课程开发、班级建设、学校管理、教师专业化、校长领导力、教育科研等途径,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基础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要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而不是“盲目接轨”。
要给师生更多的国际理解机会
“目前,许多教师对国际教育的理解不够。”辽宁省大连英领国际学校校长刘健说,要增强教师对国际教育的理解,需要大量的培训及亲身体验,需要大量的资源支撑。
“有好的教师,才能有好的教育。对于国内的教师,要多为他们提供出国学习交流的机会,积极打造平台让他们展示自我,邀请专家为他们提供指导。”郗会锁表示,在外籍教师的选择上,最重要的是要选择那些德行正、专业素养高的人才。
“现在一提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就有学校说开了多少国际课程。学校不应将引进多少国际课程作为评价是否国际化的唯一标准,要给孩子更多的选择和国际理解的机会。”周满生说,“要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强调国际化课程的现代性和探究性,突出学科前沿知识、交叉内容、新兴学科领域的知识,要重内涵、轻形式。引进的课程要整合适度,要增加行之有效的体验式教育。”
周满生说,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来说,要认真学习、领会、把握中央文件精神,开展健康的可持续的国际理解教育。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其中第16条指出:“学校要提高校本课程质量,校本课程原则上不编写教材。严禁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取代国家课程,严禁使用未经审定的教材。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引进境外课程、使用境外教材。”
“目前,国内教材越来越趋向于对孩子综合能力的培养,但一些考核方法还是偏于守旧,在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英国、芬兰等国家的一些做法。”刘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