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普通高中教育现代化的新起点

导航

大学分析 > 高考新闻 >

迈向普通高中教育现代化的新起点

发布时间:2024-11-11 17:35:47来源:未知

迈向普通高中教育现代化的新起点

迈向普通高中教育现代化的新起点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这是继全国教育大会胜利召开、《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颁布之后,专门对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发展做出的重大部署,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普通高中的高度重视,是新时代普通高中教育加快迈向现代化的动员令、规划图、任务书,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准确理解《指导意见》的重要意义

  这是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上的一次新定位。《意见》开宗明义,旗帜鲜明地对在新时代普通高中推进育人方式的改革内涵做了明确呈现。为新时代普通高中教育改革改什么、如何改提出了清晰目标、原则、任务,定位高远、方向明确、任务清晰。这是国家赋予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高中学校干部、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应该提高认识,与时俱进,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做到知行合一,依靠思想解放、观念转变,更加积极主动实施《意见》提出的各项改革任务。

  这是改革方略、实施举措上的一次新突破。《意见》提出了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方向、重点,对体系、课程、管理、发展、评价等都做了全面、系统的设计,具有全局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鲜明特点,体现了新时代推进高中教育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耦合性,既有重大突破,又有智慧创新。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作为高中学校应认真组织学习,全面贯彻实施,对照《意见》要求,逐项逐条反思学校行为,从制度机制改革入手,点上突破、面上推进,久久为功,实现育人方式的根本转变,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一代又一代新人。

  这是保障同步、全面推进上的一次新出发。《意见》不仅在教育教学方面有明确要求,而且对如何保障改革措施落地,解决高中学校发展中面临的困难,也一并开出了“药方”,体现了改革要求的统一性。作为高中学校要有紧迫感、责任感,不等不靠,积极主动;也期盼各级政府部门尽职尽责,保障到位、监管到位、服务到位。

  二、近年来我校在综合教育改革试点实践中的初步探索

  一是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学校,遵循国家课程方案,系统构建了丰富、多样、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努力培育全面而有个性的一代新人。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发掘每个人的潜能,发挥每个人的优势,让每个人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为社会服务。近年来,十一学校严格依据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要求,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基本遵循,开发了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等共258个课程模块,全校1720名普通高中学生,就有1720张课表,课程基本覆盖了人才成长的一般领域,为学生成长奠定了共同基础,提供了不同的个性化路径。

  二是初步构建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全面培养体系,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进一步健全。实现了人人都是育人者,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深入研究教学班、社团、俱乐部、自组织等新的育人模式下各类学生新型集体的育人规律;目标导向、任务驱动,增加学生体验,坚持教育教学相融合,让课堂成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构建学生成长责任中心,让每一个离学生最近的人成为教育主体;探索平等的师生关系下导师工作的策略;评价导向,把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水平与所有教师的工作业绩挂钩,每年两次的教育教学诊断,把立德树人作为考查教师工作的核心指标。

  三是构建现代学校治理体系,系统营造生长性学校生态。以学校章程建设为抓手,发挥党组织、教代会、校务会、学术委员会、学代会、家代会等治理主体的职能,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在坚持办学方向和培养接班人中的关键作用;切分权力链,明确责任主体,划小组织单位,责权利匹配,形成支持型学习生态,合作型学习文化。

  三、进一步贯彻落实好《指导意见》的具体思路

  在《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出台背景下,十一学校将在以往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梳理问题、分析趋势,不断回归教育的本质,实现“让人之为人”的教育。为此,我们今后将进一步进行如下探索与实践:

  一是进一步增强德育工作时代性和实效性,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不仅要加强教育教学融合,也要解决那些以教育为主题的活动设计的实效性。要认真研究新时代青少年成长规律和认知特征,有针对性地设计教育活动。

  二是进一步拓宽综合实践渠道。要重视对校外教育基地的二度开发,使其更加适合不同年龄学生的特征。加大学校社会化开发力度,建设校内虚拟市场、实习岗位、产品交易、农场、十一制造公司;要把课堂本身变为学生的创意工场,让课堂成为问题解决的最佳综合实践场所。

  三是培育新时代教师队伍。新时代,教师队伍面临新挑战,凡是要引导学生树立的正确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教师首先要具备。过去的教师培训,更多地关注学术本身,今天,必须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推动师德建设长效化、制度化;过去教师培养的主要对象在青年教师,面对迅猛发展的未来和新时代的挑战,过去的成熟教师,今天同样面对许多新问题,包括传统的骨干教师,二次成长的需求同样迫切。

相关文章

编辑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