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河南经贸职业学院高职单招普通类《语文》
发布时间:2024-11-03 10:00:53来源:中职中专
2019年河南经贸职业学院高职单招普通类《语文》考试样卷(二)
二、阅读理解题。(共50分)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亡的方式,这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 ( )(3分)
A.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
B.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人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C.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地群众安全转移,阻击了3000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
D.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在悲剧冲突中,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总是以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即悲剧主体,而其对立面则是悲剧客体。
B.在罗丹的《马身人首》雕塑中,人首和人臂是人、灵和人性的象征,马身和马足则是兽、肉和兽性的象征,兽性和人性的矛盾构成了人间的悲剧。
C.当悲剧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悲剧事件与观众或读者之间就会具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这样人们就不至于获得悲剧感,从而不至于介入悲剧冲突之中。
D.悲剧主体的死亡意味着肉体力量的失败,却并不意味精神力量的失败,所以说悲剧在表现伟大和崇高的人被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人的无法摧毁的伟大和崇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具有“净化”作用。他所说的“净化”,不是指受众在生理上的发泄,如呼喊、哭泣等,而是指他们道德、精神和情感的提升。
B.悲剧在表现冲突与毁灭的同时,也表现抗争与拼搏,因此双方力量越是悬殊,主体的抗争越是艰难,所体现的精神就越强大,悲剧的审美价值也越高。
C.在歌剧《白毛女》的演出过程中,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激愤的观众殴打的事件,说明人们的实际道德评价是不可能把现实的悲剧作为审美对象的。
D.人们之所以喜欢欣赏悲剧,是因为悲剧会引起人的悲伤、畏惧、怜悯,使人在强烈的痛苦中获得一种快感,所谓“以悲为美”的意思全在于此。
4. 构成悲剧的三要素分别是( )(3分)
A.抗争、行为、毁灭 B.抗争、行动、毁灭
C.斗争、行动、毁灭 D.抗争、行动、破坏
(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5--8题。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②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③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④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⑤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5.下列选项中对本段文字中心句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④句 D.第⑤句
6.下列选项中对第②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借喻、反语 B. 借喻、夸张
C.借代、引用 D. 借代、借喻
7.下列选项中对“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中的“捧”字,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诚惶诚恐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媚外的奴顔。
B.庄重虔诚的神态,表现“大师”们的骄傲和自豪。
C.小心翼翼的神态,表现“大师”们对国画的珍惜。
D.郑重恭敬的神态,表现“大师”们良好的修养。
8.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反语的一项是( )(3分)
A.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C.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D.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9--13题。
①浔阳张君来仪,以“静者居”名其所寓之室,尝属子记之,久辞而未获□。
②一日,与客往候之,入其室,竹树翳深,庭户虚寂,落然无嚣声。客顾而叹曰:“美哉居乎!使张君不勤动于外、有以自乐而成夫静者,非是居乎?”
③予谓客曰:“子何言之戾耶?今有人焉,处空谷之中,栖长林之下,干戈之声不闻,车马之迹不至,其居静矣。而利禄之念不忘于心,穷约之忧每拂乎虑,虽夷然而行,块然而坐,颠倒攫攘,无异奔骛于埃壒者,子谓其果静乎?又有人焉,游于邑都,宅于市里,邻有歌呼之喧,门有造请之杂,心倦乎应答,身劳于将迎,其居非静失。而抱廉退之节,慎出处之谊,虽逐逐焉群于众人,而进不躁忽,视世之挥霍变态倏往而倏来者,若云烟之过目,漠然不足以动之,子谓其果非静者乎?盖静也系于人,不系于居。人能静则无适而不静,是居之静无与于人,人之静亦无待于居也。虽然,亦有待其居而静者矣,然非此之谓也。《传》曰:‘居天下之广居。’广居,仁也。自克己以复之,主敬以守之,至于安重而不迁,渊靓而莫测,则其体静矣,故曰‘仁者静’。张君之志,盖在于是,而假以名其室,子岂未之思乎?”
④客未有以应。张君起而谢曰:“ 若居仁而静者,虽非愚所及,则愿学之焉。子之言备矣,岂不足记吾居哉?请书之。”
⑤顾予欲静而未能者,姑书以识之,俟他日从君而从事焉。
9.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3分)
A.矣 B.乎 C.耶 D.也
10.下列词语中哪一个是通假字。( )(3分)
A.候 B.属 C.栖 D.名
11.第③段文字中作者想表达的观点是( )(3分)
A.自己想求静却不能
B.人能够静心则到处都安静
C.忍应该依靠居所而使内心安静
D.安静是和居所环境有很大关系
12.对第⑤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欲静而未能”点明作者久未写记的原因。
B.作者通过写这篇记加深了对“静”的认识。
C.作者通过写这篇记同时勉励张君和自己。
D.作者觉得要随张君学习才能成为“静者”。
13.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4分)
①吾知其所勉 ②居不静而静者 ③居静而非静者 ④吾知其所警
A.③,①;②,④。 B.②,④;③,①。
C.②,①;③,④。 D.③,④;②,①。
(四)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4—15题。
南乡子 李珣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游女带花偎伴笑,争窈窕,竞折团荷遮晚照。
14.词起源于唐代,又称 ( )(5分)
A、小令;B、慢词 C、散曲 D、长短句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5分)
A、前三句以动衬静,既表现出游兴盎然,又渲染了荷塘的静谧。
B、第四句声、味、形兼备,刻画出游女的活泼情状和娇羞神态。
C、末句对比映衬,夕阳、团荷、脸庞构成一幅鲜亮美妙的图画。
D、全词通过动作、细节描写,展示了人物微妙的心理,饶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