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P的“艺术家们”,快来欣赏这场与众不同的“
发布时间:2024-11-04 00:21:06来源:未知
最近广州一直是大热天,难得的雨天仿佛上天的怜悯,为我们广美附中AIP国际部的同学们带来一丝清凉;夏季的雨水,真让人爱恨交加。千变万化的雨,也是艺术家们的灵感缪斯。不如来欣赏一些和“雨”碰撞出水花的当代艺术作品吧!或许大家会从中发现雨的更多面,在下一次不留神又被一场雨困住时,能淡定一笑,转而享受雨中的趣味。
1.《雨屋》,兰登国际,2012
“在美术馆造一场有生命的雨”
幽暗空间内充斥着细密的雨幕。但当你开始在这场“雨”中漫步,所到之处,头顶的雨水便会随之停止降落——在这里,雨如同拥有生命般,回应着你的行动。
这件颇具超现实主义氛围的大型浸入式艺术装置《雨屋》(Rain Room),由当代实验艺术工作室兰登国际(Random International)创作,自2012年在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首度亮相以来,每空降到一座新的城市(纽约、上海、沙迦等),便会掀起一股“淋雨”热潮。
《雨屋》的秘密,其实是使用3D跟踪摄像头随时监控参观者的动作,并把相应位置坐标传输至计算机,再由控制系统关闭参观者头顶水管的电磁阀。在这场借由科技之力创造的神秘大雨中,人与人、自然、机器之间的联结,显现出一种无与伦比的亲密。
2.《雨》,雷安德罗·埃利希,1999
“窗外是城市雨夜的真实幻觉”
耳畔是雨声和雷声,面前是一扇城市公寓常见的玻璃窗。贴近它,朝里看。当“闪电”的白光闪现时,刹那间你将看到窗面上的雨滴、对面的砖墙与窗户。
这一切把你拽回记忆中一些熟悉的片刻:某个雨夜,你也曾像这般透过某扇小窗,凝望着大雨滂沱的城市,感到被一种私密、宁静而又忧郁的气氛所包围……
装置作品《雨》(Rain)的创作者——阿根廷艺术家雷安德罗·埃利希(Leandro Erlich),堪称制造日常幻境的大师。在《雨》中,艺术家打造了一个具有封闭感的空间,使用二手水泵循环制造雨水,并配合以光线和音效,引人进入这个独特的场域,在此陷入回忆、参与沉思,抑或只是静静感受雷雨夜本身的力量。
3.《雨》,史黛西·卡尔曼诺夫斯基,2005
“凝固的雨,冻结的时间”
成千上万颗晶莹的雨滴,在半空凝固、冻结——这一场景,仿佛出自科幻电影中操纵时空的法师之手。
生于前苏联、现居意大利的艺术家史黛西·卡尔曼诺夫斯基(StaceeKalmanovsky),则将这个画面搬进了美术馆。在装置作品《雨》(Rain)中,她以尼龙线连接玻璃珠,垂挂在透明天花板下,创造了漫天下落的雨滴凝结后的形态。坚硬冰冷的玻璃由此呈现雨的内在之美,构建出一个纯净、诗意而梦幻的场域。
4.《蓄水池》,约翰·格雷德,2018
“林中起舞的雨滴‘吊灯’”
意大利Arte Sella雕塑公园静谧的森林中,一盏巨大的“枝型吊灯”悬于半空、透亮闪烁。这盏由5000 颗“雨滴”构成的“吊灯”,每当下雨或落雪时,会随着雨雪的重量缓缓下沉,待到天晴转暖后又重新上升,如此构成起伏变化的灵动之舞。
这其实是美国艺术家约翰·格雷德(John Grade)创作的雕塑装置——《蓄水池》(Reservoir)。格雷德对于“雨是如何穿过这片树林的”极感兴趣,他想创作一件直接对雨产生反应的作品。
于是,他研究了公园内的生态环境系统,而后用热成型的塑料部件打造雨滴储层,将每颗“雨滴”附着在带有钓鱼线的渔网上,最后把网固定在树木之间。降雨时,雨水会在塑料储层中聚集,形成水滴状,随重量逐渐下垂;待到转晴,雨水蒸发,则又回升至最初状态。据格雷德介绍,这件雕塑干燥时重70磅,而装满雨水后的重量则可超过800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