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达专业留学如何?美行思远海归导师干货分享
发布时间:2024-12-29 07:15:38来源:未知
在国内,视传一直被划为“入门门槛低”“能力靠软件”的大众型专业,大众对“视觉传达”的专业概念单一,对于其未来职业发展道路的规划也受到局限。相比于国内教育体系尚不成熟的交互、工业、配饰设计等,同学们可以通过国内外不同方面的对比来做个判断。
视觉传达一直是艺术留学的热门专业之一。2020申请季51出国留学的艺术留学申请中,视觉传达科系各专业的申请总占比占接近40%。师资方面,视觉传达科系的辅导老师大多来自于帕森斯、圣马丁、爱丁堡、伦敦传媒等海外院校,作品集教学经验丰富。
其中,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视觉传达的硕士毕业的斯老师,帮助学员申请到伦敦艺术大学、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等录取offer。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让逻辑和信息更好地从一个作品中表现出来,与设计相辅相成,了解设计的目的,而不盲目的为了“设计”而设计。
Q:越来越多的同学想要出国学习视觉传达,您怎么看待这个行业的发展趋势?
斯老师:现在视觉传达覆盖面越来越广,从最开始对传统平面的探讨,逐渐发散到对更多不同技术方向,甚至是科技、编程的研究。通过从事设计领域的工作,也可以发现设计师需要掌握的技能每年都在更新,涉及内容也渗透在各个方面。以后的覆盖面会更广,会变得更贴近所有人的日常生活,而不单单是艺术或设计层面。
Q:国内很多同学在对视觉传达的理解上可能存在概念模糊等误区,作为一名视觉设计师,您可以结合在国外学习和工作的经历说说理解吗?
斯老师:很多学生会误以为视觉传达就是平面设计,认为只要学会基本的平面软件,用商业的设计方式去完成一个项目就可以,思考视觉呈现时候也只会说“做一张海报”。
然而,当今视觉传达更重视对主题的理解分析、调研方式、批判性思维以及如何一步步发展到最合适的视觉效果上。大家在了解这些思维方式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它并不只是“海报”,而是“传达”:如何去传递信息,如何让观众理解并思考,如何展现自己的思考结果。
我在研究生阶段接触的三位导师,都说过同一句话:“不要再做海报了”。这不是在批判海报(或基本平面设计呈现方式),而是想让学生学会思考,重视内容,不是直观表现视觉效果。就像RCA在官网中说的:设计的最终目的是需要去更好的塑造和改变这个社会。
51出国留学艺术留学王同学作品集局部
Q:您在教学过程中,有没有印象比较深刻的学生?
斯老师: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申请英国本科王同学,她今年拿到了伦敦艺术大学-坎伯韦尔艺术学院、爱丁堡大学、利兹大学的offer。虽然是申请本科,但她沟通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她的一些创意和想法甚至比申请研究生的学生都要深刻,她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且自学能力很强。
在我对她的想法提出一些建议之后,以为她只会按照建议找资料,然后进行初步修改,但她却直接在下一节课把修改过的成品展示出来,这是很多学生都需要提升的能力。大部分学生的自学能力都只停留在“老师说什么就改什么”,而不会自觉的进行下一步思考
Q:当您遇到背景、学习习惯等性格迥异的学生时,您会注重学生哪些技能的挖掘和培养呢?或者说有没有一些理念在其中呢?
斯老师:我平时会看大量的文章和作品,不管是好是坏,多看、多学习优秀案例,自己才能有更好的想法。只有0.1%的天才才能实现所谓的灵光乍现,一下就完成一个好作品,大部分人都要不断努力才能提高。
Q:很多想出国学习这个专业的同学都是跨专业,他们应该做哪些准备呢?
斯老师:首先,软件基础是硬性要求。视觉传达需要学会的软件很多,时间紧张的情况下可以先挑选几个自己觉得将来会用到的去学,同时,还要多看相关的作品或者dream school的毕业展和学生作品,提高审美和案例积累
Q:通过辅导学生,您觉得学生们在做作品集时存在哪些共性问题呢?
斯老师:很多同学作品进行不下去时,就只会一直徘徊在某个点,而不会先暂停,重新构思主题。很多时候,做不下去可能就代表中间某一个思路、想法可能并不合适,重新返回去思考就有可能得到更好的创意。
关于教学模式。国内常见的教学模式,尤其在本科阶段,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而国外更偏向于小组讨论式。比如在很多院校的艺术设计课程中,学生往往会先根据导师给的命题进行思考与讨论,之后自己通过大量的调研再进一步推进,并撰写总结报告。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学生在思考、讨论、研究的主动性上都会有很大提升。
课程设置方面。国内视觉传达课程的设置多且杂,不会详细描述课程的目标、要求、可提供支持帮助的部门等,这就使得学生只能拘泥于理论知识,无法很好地发挥自己潜在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但国外视觉传达在课程设置上更注重学生的自我能力、兴趣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每个项目都会限定一定的主题。主题的设置范围都足够大,学生可以在其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